专家汇聚松果智库,纵论共享电单车产业发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12-07 14:21
2021-12-07 14: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双碳”背景下绿色交通产业发展研讨会。

“共享电单车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政策制定,应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更多倾向于地方规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方便、舒适的骑行需要”……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和松果智库近日联合主办的“双碳”背景下绿色交通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来自能源、交通、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围绕产业趋势、政策制定等方面,深入探讨共享电单车这一新业态如何更好发展。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指出,共享电单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要关注五个方面,包括交通规划衔接、城市发展趋势、县域经济特点、居民生活方式、“双碳”实现过程。

产业前瞻:“共享电单车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截至2021年10月,大县域已有49.2%的县城有共享电单车运营。”研讨会上发布了《2021中国大县域共享电单车交通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共享电单车在大县域市场的发展数据。而这一覆盖率数据,2018年为2.5%,2019年为11.3%,2020年为38.7%,产业发展之迅猛可见一斑。

“方便公众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出行接驳换乘。”对于共享电单车的价值,交通运输部原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许宝利给予充分肯定。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绿色智慧交通分会秘书长范卉良也表示,“共享电单车,是对绿色公交非常有益、高效的补充”。

对于共享电单车迅猛发展的基础,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大县域市场对电单车的刚需,另一方面是居民使用电单车习惯的自然迁移。

《报告》指出,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大县域“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较低,居民出行依赖自购代步车或步行等方式”。使用门槛低的电单车,已经成为大县域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动自行车拥有量为57.5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动自行车拥有量是74.8辆。

“较之所有权,使用权是最重要的。”对于电单车这个功能性交通工具,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主任朱巍肯定了“共享”取代“自购”的价值,“便利出行、价格实惠,而且不用自己充电。”

而居民“自购”变社会“共享”,也会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据测算,三分之二的家庭自购电动自行车每日骑行时间不足一小时。而2020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高达3亿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交通领域降碳有很明晰的方向指引,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二是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三是积极引导低碳出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双指出,“共享电单车覆盖了低碳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两个板块,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据测算,到2021年年底,共享电单车运营总量将突破1000万辆。

安全为基:共享电单车“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安全更具保障”

“支撑共享电单车市场稳定发展的,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许宝利对“安全”的强调,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关于安全,《报告》基于一系列数据和交警部门的反馈得出结论,共享电单车“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其安全更具保障”。《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松果电单车“单一车辆事故率”仅为大县域居民家用电单车的一半左右。

“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管理,有哪些优势?一方面,车体安全性更高。由于共享电单车长期在户外且使用频次高,企业从安全性和运营效益出发,普遍采用高于“新国标”的车辆制造标准。

对松果电单车在车辆研发设计上的诸多创新,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郑培东给予赞赏,“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提升标准”。

另一方面,科技管理强化安全。以松果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电单车企业,将电单车定位为“智能终端”,通过先进ECU处理芯片与云端管理平台,在电单车上集成了多种主动干预措施,当识别到高风险行为时,主动启动安全干预,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在电池安全上,共享电单车实现了智能监控,而且集中充换电的模式也优于家用电单车。

同时,就共享电单车而言,企业是安全管理主体。这种形式,既降低了监管成本,也使得企业具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主动性。包括松果出行在内,共享电单车企业广泛参与提升用户安全意识的各类线下活动,如警企联合劝导、交通安全进校园。

从《报告》举例的河南省封丘县来看,由于“运维管理为主,技术保障为辅,政企监管协同”,松果电单车自2019年12月在封丘投车运营以来,用户骑行总里程达380万公里,实现了运营零事故。

政策建议:“明确共享电单车定位”

与共享电单车产业发展、惠及居民相伴,顶层设计和地方政策渐趋包容、纳管。

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明确鼓励发展“共享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并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编入目录。

近两年,随着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出台,昆明、合肥、厦门等城市将共享电单车纳入了统一监管,浙江等省份制定了省级的共享电单车管理法规。

“不能‘一刀切’。”许宝利表示,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交通规划、政策制定等要因地制宜,“这个新业态良性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现在,对特大城市来说,考虑到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等因素,共享电单车的发展时机不太成熟。但是小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发展时机成熟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盖春英建议,企业要与政府部门一起研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共享电单车扮演什么角色”。

王双也持相同观点:“要抓住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共享电单车在城市出行方式之中的定位。”她表示,松果出行作为大县域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企业,在技术突破、标准制定及政策导向方面,要有头部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政府、企业、用户共赢。”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副会长、松果出行创始人兼CEO翟光龙表示,松果出行拥抱监管,“我们将政府许可作为在城市运营的前置条件,按照监管部门限定的数量投放电单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