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军工品质”!这家老牌国企再次站上锂电行业的风口浪尖

2021-12-03 10: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18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同时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下称《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两大文件。《规范条件》中明确指出,要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这意味着,国家在支持锂电产业发展的同时,关注重点正逐渐从“量”向“质”转变。

这两年,中国的锂电行业有点疯:

2019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57.22亿只,2020年,产量“暴增”约30亿只,达到了188.45亿只,同比增长19.87%,产能的大幅扩张,使锂电池的质量问题面临着大考。

新的规范性文件将让行业重归理性,也让一家有着9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以独有的军工品质和先进的研发生产技术,再次站上了锂电行业的“风口浪尖”:200余项国家专利、21项发明专利、8项国防专利,营业收入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4%,水中装备配套一次锂电池的最大供应商,国内智能水表配套电池市场占有率第一、智慧物联网配套主力供应商……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科技”),站在锂电行业高质量的风口,亮出一张张生产经营逆势飞扬的“高分”成绩单。

据了解,长江科技在锂电池行业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品牌”,长江科技总经理李文杰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日月牌”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机制造厂,是国内从事物理化学电源研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也是国内首家研制开发锂电池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曾获得过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银质奖等。这家拥有90年历史的老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变革后,成为中国长城(000066)麾下一员大将,在新能源的道路上“涅槃重生”。

让“日月牌”走进千家万户

长江科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1932年,上海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电机制造厂的第一块锌锰干电池正式下线,‘日月牌’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后20多年,历经抗日战争、长沙大火等沧桑巨变,公司于1944年6月启动了向内地迁移的战略,最终定点武汉。1954年9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全面建立国有企业,高峰时期全国曾拥有120万~180万个大大小小的国有工厂,出现了全民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在此背景下,长江科技的前身“国营第七五二厂”诞生了,‘日月牌’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长江科技总经理李文杰说。

每家每户的卫生间都有一个蓝色的水表,一张表盘围着蓝色的圈,上面有两个小指针和一堆看不懂的英文和一个个单独的数字框,高端、智能、准确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它’就是“日月牌”水表。

“国内每五块智能水表的配套电池就有两块来自长江科技”,李文杰告诉记者。

据统计,目前城市家庭户数约2.6亿户,农村家庭户数1.7亿户,根据卫生部数据,农村家庭自来水普及率为72.1%,按照城市一户一表计算,水表整体的存量便在3.5亿只。庞大的市场规模为长江科技的“日月牌”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企业,我们不仅要解决国家对特种锂电池的需求,更要满足老百姓对稳定、安全、长效电池的需要。”李文杰告诉记者,“长江科技自成立之初就针对智能水表、电表行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研发能力,262个横向研发项目、23个总装新品项目、8个总装质量项目,为我们的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做了铺垫。”据了解,截止2021年11月,长江科技在国内智能水表市场配套电池占有率高达40%,在智慧物联网市场也达到了10%的占有率。

物联网是“破题”智能仪器、仪表行业的关键

过去,受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所限,城市供水管网基本上都是使用普通机械水表来计量用户用水量,而普通机械水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跑、冒、漏、滴”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智能水表的出现,这一现象有所好转,物联网助力智能仪器、仪表行业的再次腾飞已成定局。

“当下,民用新型市场增量很快,物联网便是‘破题’智能仪器、仪表行业的关键。以智能水表为例,目前市场总量占比不到20%,假如未来机械水表全部替换成智能水表,按照目前的行业均价250元/只计算,便是接近新增800亿级别的蛋糕,而分得这块蛋糕的关键便是‘物联网’。”李文杰说。

2019年,中国电子新能源(武汉)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研究院”)并入长江科技,新能源研究院作为长江科技的研发中心,为公司的市场、技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长江科技已拥有一次锂电池超大规格制造技术、大规模成组技术、安全可靠性技术等10余项核心技术,其技术积累、研发能力、生产工艺及制造水平等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更是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仪表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智能仪表行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

除了拥有尖端的研发实力外,强大的生产能力同是智能制造产业实现飞跃发展的基本条件。

李文杰告诉记者,长江科技新型智能卡表用锂电池是超级电容器电池和一次锂电池的组合电池,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品,它对物联网技术覆盖之下的电力、供水、燃气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科技装配生产线)

据悉,长江科技现已向中国长城申请4.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用于产线扩容,新建6条特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各类锂离子电池及系统6亿Wh的生产规模,年新增营业收入5.5亿元。同时,该项目未来可进一步带动锂-亚硫酰氯电池的销售,提高公司在物联网市场上的占有率。

“以军工品质打民用的差异化市场”

2015年,长江科技的历史迎来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一天,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电子”)以100%股权收购长江科技,之后,长江科技随中原电子并入中国长城,正式成为了中国长城麾下的一员大将,并在“国产化”赛道上持续深耕锂电行业,谱写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锂电池产业。一次锂电池列入国务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务院《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电池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推广锂离子电池替代镉镍电池;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新型高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关产品”被列入第六大类“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中“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国,早在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营业收入就达到1727亿元,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143GWh,同比增长22%,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15GWh,2021-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因此,“十四五”期间,锂电池行业将会出现前景广阔的政策蓝海。

“90年军工技术,专业生产锂电池”是长江科技出席各大展会及交流活动的招牌广告语,李文杰说道,“当前,锂电池的军用、民用市场至少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增量,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遇,‘以军工品质打民用的差异化市场’的市场策略,让我们在残酷的锂电行业竞争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据了解,长江科技深耕锂电池行业10余年,曾荣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重点攻关项目13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80余项。除了锂离子电池小试示范生产线外,还建有圆(柱)型、超级电容器和方形软包电池生产线各1条,拥有高功率、深低温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芯技术,因此,长江科技的锂电池兼具安全性能良好、低温性能优异、能量密度高、高功率放电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久等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长江科技旗下日月牌电池)

随着铅酸电池的不断“退伍”,更环保、更安全、体积更小的磷酸铁锂电池作为新一代动力电池,正式进入了“风口期”。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下称《规划》),在动力电池方面,《规划》中提到,“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明确指出了动力电池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依托于公司先进的大规模成组化技术及串并联筛选技术,我们对“入局”动力电池方面有着十足的信心,因此,从长城申请到专项资金以后,长江科技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产线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相较于传统的其他动力电池,经过我们研发改良后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低温放电功能稳定,在70 ℃高温下搁置24小时后,体积变化率≤0.5%。”李文杰告诉记者。

据长江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科技的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依托公司先进的富锂化正极材料技术和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技术,长江科技所生产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高,此外,公司通过将基材(铜箔/铝箔)进行高频振荡,并施加压力,使正负极基材相互缠结在一起并被压缩,单位体积的基材刚性大大增加,基材与集流板焊接后,与现有的极耳导流体相比,高功率放电能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目前,长江科技的动力电池已在水中勘测设备、智慧安防设备、智能机器人、叉车等多个应用场景拥有着大规模部署案例,此外,长江科技还与中科院合作,为“水下动力航行器”提供了动力电池组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长江科技每年自主研发新品在10项以上,建立了“研制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持续创新机制,所研产品技术领先、品质可靠,获得了上下游客户的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