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图纪·鲲鹏变」在北京树美术馆正式开幕

「山海图纪·鲲鹏变」在北京树美术馆正式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1-29 14: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1月28日电(记者陆中秋)11月27日,「山海图纪·鲲鹏变」在北京树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包括了艺术家许英辉持续创作的《山海图纪》系列的一百余件新作,包括纸本水墨、纸本彩墨、装置作品。

“鲲”、“鹏”的确切形象最早记载于庄子《逍遥游》,畅游为鲲,翱翔为鹏,二者互相变化的通达感,深刻启发着先知哲人顺应万事变迁的处世哲学。虽二者的神怪形象无明确现于《山海经》中,却仍有类似文鳐、鳛鳛等记载,三星堆遗迹亦有鱼凫权杖出土,鱼、鸟所能代表的自然崇拜,及其蕴含的人文哲思超脱了时代。观天际,鸟于天空无所拘束;观大海,鱼于汪洋肆意畅游,处于科技时代的我们,都会对天空与大海无限地遐想,先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与探索欲可想而知,虽人类躯壳受限于世俗烦恼与肉体机能,但思考与想象可逍遥如“鲲鹏“,上天入海。

作为中国神话体系的源头,失传已久的《山海图》一直被历代文人墨客探索与阐释。在深受工业和科技影响的当代社会结构中,去探索古老的图腾文明、神性文化和奇妙传说,是充满着幻想主义意味的。许英辉在长期的研究与创作中,将《山海经》、三星堆遗迹、民俗文化等元素圆融贯通,于当下提供了一种“山海经宇宙”的文化思考维度,它传承着一种古老且浪漫的想象逻辑——原始、瑰异、神话、曼妙甚至感性,迥然于自然科学或考古研究的理性逻辑。

《山海经》能够作为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核心,是其悠远、完整的东方神秘感背后,所承载的古老想象方式。一种文明的传承与发扬,不应该止于工艺技法与视觉审美的层面,不断延续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同样重要。在一个文化流失严重,需要精神高地的时代,我们希望籍由《山海图纪》聚焦到《山海经》在人文语境中的当代意义,以充满东方神韵的精神回流,重新树立本源文化的自信,以山海之名,传承、传播其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想象趣味。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23日。

图片1、艺术家许英辉持续创作的《山海图纪》系列新作亮相 摄影:赵树燕
图片2、「山海图纪·鲲鹏变」在北京树美术馆开展摄影:赵树燕
图片3、小朋友们在展览现场临摹 摄影:赵树燕
图片4、参观者观看展览 摄影:赵树燕

(图片作者授权同意中国日报网使用)

(陆中秋)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