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杀出一条血路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披荆斩棘、冲出重围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真实体现。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调研时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

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1-29 08: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历史行进到1978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40余年,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到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最壮丽的气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1978年。

那一年5月11日,刊发于《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一次重要的动员令;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一年的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庄稼汉按下鲜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一场大讨论,一个动员令,一次重要的会议,一声改革的“春雷”。从此,改革成为时代强音,开放成为时代潮流。

在此之前,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重新打开。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更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拐点。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43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严宏昌站在江淮分水岭上那间破草房前,神情紧张:他拉着18位衣衫褴褛的农民,在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立下“生死契约”,摁下鲜红手印,搞起“大包干”;2021年2月3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迎来第四年分红。如今,严宏昌站在小岗村崭新的马路前对记者说:“当时只想‘活下去’,现在做到了‘富起来’。各项改革风生水起,让咱老百姓吃住穿用不再愁,家家住上小洋楼,这就是咱盼的好日子啊!”

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做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1979年6月,北京前门箭楼西侧,大碗茶青年茶社开门营业,“个体户”这个词越来越被人们知晓。几乎同一时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在自家门口支了一张小桌子,摆上针头线脑。1980年,温州成立工商所,章华妹成为温州第一个获得执照的个体户。这张个体户营业执照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第一张。

市场有所求,政策有所应。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劳动就业制度。

个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势必要雇工经营。在安徽芜湖,个体户“傻子瓜子”年广久的雇工问题引起不少争议。“个别雇工超过了国务院的规定,这冲击不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的表态以及随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1985年,被誉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第一张名片”的农产品品牌“傻子瓜子”在安徽芜湖破冰而出;2012年,“三只松鼠”在这里发展壮大。从“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芜湖见证的不仅仅是零售业的变化,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提高。

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

如今,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13390亿斤,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国粮仓根基越来越牢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创造了用不足世界9%的土地资源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伟大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中国梦”的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整套不断展开和完善、不断推进和深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中国大地上精彩纷呈地演绎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直引领着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神州的这首歌曲,唱出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伟大的实践证明,正是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改革,才有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

2.开拓创新、勇于担当

2021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成长为如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风向标,中关村这块“改革试验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关村经验”。在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从无到有,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杀出一条血路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披荆斩棘、冲出重围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真实体现。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句号,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这场“当惊世界殊”的人民战争,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调研时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

如今的大湾村,曾经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干净的水泥大道,村民也从低矮破旧的房子搬到了小洋楼,造出了一体化茶叶产业链、光伏扶贫产业链,农家乐旅游风生水起。

从“小岗”到“大湾”,从40多年前的“生死契约”到如今的全面脱贫,其中走过的每一步,无一不彰显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中所作的努力。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大国的创新,更是一个大党的担当。

敢闯敢试、敢于创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惊艳世界。仅以中国建造而言,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项项名列世界前茅。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3.8万公里,时速达350公里“复兴号”奔驰在京沪线上;全世界10大港口,中国占7席;10座全世界最高的桥梁,8座在中国;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已经通车。

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构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扬帆起航到击水中流,从百业待举到硕果满枝,勇气和闯劲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

“鲲鹏”展翅,“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悟空”探天……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惊动世界。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中国的“人造太阳”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101秒,“九章”计算机助力中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没有敢闯敢试、敢于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一系列的新经验、新事物、新奇迹,就没有惊艳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

3.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今年11月初,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旨演讲中的话语掷地有声,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携手各国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

开放,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旨在敞开国门向世界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开放,更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从“开山第一炮”震醒南国大地,蛇口设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从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全面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40多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发展快车驶上正轨。

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进博会的上海,正是飘扬在长江入海口的一面改革开放的旗帜。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从此,“站在地球仪旁思考”造就了浦东人写进骨子里的开放与创新。30多年来,昔日的阡陌农田蝶变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在这里崛起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全国第一”。

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实践,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理念注入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之中,绘就出一幅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壮丽图景: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中国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表明,胸怀越大,眼光越远,发展空间就越大。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不断修订法律法规,以适应多边贸易规则,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中国不断开放服务市场,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开放接近120个分部门,超过入世时承诺的100个分部门。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周年。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探索、新实践,“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我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符合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谋求发展的共同愿望。

这是一种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近年来,中国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与世界共谋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发布海南自贸港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赋予浦东新区历史新使命,搭建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开放合作平台……中国敞开怀抱,以开放自信和大国担当向世界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踏上新征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中华儿女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下,持续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春天的故事”。

(记者 常河 方莉 温源)

(常河 方莉 温源)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