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湖南样本”,破解企业“接待难”,倒逼部门监管提质——衡阳赋“码”护企

刀刃向内、壮士断腕,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大成果。五年来,湖南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制度创新,推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有惠企政策集成发布,“码”上一目了然……  这些,来自衡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的“硬核”举措——企业赋“码”保护机制。目前,衡阳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在首批52家企业试运行,将于明年1月起全面实施。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湖南样本”,破解企业“接待难”,倒逼部门监管提质——衡阳赋“码”护企

来源:湖南日报 2021-11-24 11: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湖南样本”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亮点回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掀起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11月1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回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省委深改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坚持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湖南样本”,推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加强基层治理、市州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获得中央肯定、形成湖南特色、取得创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湖南聚焦重点领域,狠抓落地见效,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互为依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刀刃向内、壮士断腕,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大成果。2016-2020年,累计压减淘汰粗钢产能395万吨,关闭退出煤矿540处,化解产能3802万吨,处置完成137家“僵尸企业”;分两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0.155元/千瓦时,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降低用电成本近30亿元。

改革“组合拳”,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行“一链一策”,打造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和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11个工业千亿产业,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园区及园区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制度逐渐完善,“五好”园区建设有了坚实制度保障。

(6月15日,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二产业园,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锦绣号”即将下线运往四川成都,参与成自铁路锦绣隧道掘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引领动能加速集聚。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揽,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带动效应凸显,创造了引人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2020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达8621家,比“十二五”末增长三倍多,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8%。

在改革助推下,开放崛起格局加快形成。坚持把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作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大举措,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设定7大领域121项重点任务,种好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功能平台、要素保障、财税金融、优化环境等方面集成更多精准有效的配套政策,推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开放行动”,建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水陆空电口岸平台体系。202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874.5亿元,增速高出全国10.4个百分点。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千亿级的农业优势特殊产业链加速形成;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逐步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稳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华菱集团这家曾连年亏损的湖南最大国企逆势上扬,实现华丽蝶变……改革向纵深挺进,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55岁的黄凤华来到长沙市望城区政务大厅人社局窗口办理异地单位退休事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10多分钟就走完了流程。

这样的速度,得益于2019年4月起推行的“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聚焦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湖南分批推出329项“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大幅整合流程、精简材料,推行跨县办理、市内通办、省内联办、跨省通办,办理环节平均压缩70%,申报材料平均减少60%,办理时间平均缩减80%,群众满意率达99.7%,“身在湖南、办事不难”正成为常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湖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持续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扎实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构建“三线一单”管控机制,首创“五级河(湖)长体系”,建立区域补偿、流域补偿、要素补偿“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起以“一湖三山四水”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8月8日,湘江东安县石期市镇蒋家村段,河道保洁员在打捞水草。严洁 王行响 摄影报道)

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文资委,建立“一企一策”社会效益考核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覆盖,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夯实。

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制定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打好消除大班额攻坚战,大班额、超大班额降幅居全国首位。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7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着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覆盖,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基本构建,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居民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从18%降到6%以下。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医共体133个、医联体573个,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以上。

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加速完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定位,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致力推动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创新“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治理模式,将党的工作进一步下沉到乡村“神经末梢”,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探索村级事务积分考评管理,将积分与村集体收入分配挂钩,有效破解村民自治难题……这是湖南以改革促进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案例。

五年来,湖南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制度创新,推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坚持对标看齐、令行禁止,始终贯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扭住优化协同高效这个着力点,对标中央成立11个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对标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群团工作体系,运行畅通、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逐步构建。

加强和改进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修订《省委领导地方立法工作规程》《湖南省地方立法条例》,制定出台《湖南省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若干规定》《湖南省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办法》,人大和政府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立法途径持续扩大。

创新推进“政协云”建设。运用大数据服务精准履职,打通连接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端口,建立与社会公众常态化的双向互动机制,形成“永不落幕”的协商民主新形式。

率先探索开展政治建设考察。2017年底,率先探索开展政治建设考察工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政治体检”。今年以来,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政治建设考察的意见和办法,率先构建起以专项考察为龙头、平时考核与重大斗争一线识别为支撑、专常结合的政治建设考察制度体系。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政治建设考察累计考察领导班子7000多个、领导干部7.4万多名。

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始终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认真落实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扎实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五年来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6147个,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夯实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

( 10月28日,江永县粗石江镇宋村,纪检监察干部在香柚种植基地了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田如瑞 摄)

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深化对金融、涉砂涉矿、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加强社保、医保等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拓展。

三湘大地上,各项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制度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治理效能。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始终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剑光表示,省委改革办将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以改革为湖南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贡献改革力量。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1月24日01版)

,

破解企业“接待难”, 倒逼部门监管提质——衡阳赋“码”护企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曦

连日来,一项项“码”上福利刷屏衡阳市企业家朋友圈:职能部门进企业参观调研、督查检查等必须“码”上约,访企行为满意度将被企业“码”上评;企业遇到疑难可“码”上问,相关单位则要限时办理“马上答”;所有惠企政策集成发布,“码”上一目了然……

这些,来自衡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的“硬核”举措——企业赋“码”保护机制。

问题导向“出招”

一“码”破解企业“接待难”

“以前一个月有5至8次公务访企接待,每次一二把手都要出面,应接不暇。现在推行赋‘码’保护机制,企业能有序安排生产,有计划接待,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了一件好事。”11月22日,湖南金化科技集团董事长彭琪称赞衡阳市赋“码”护企机制。

过去,接待参观调研、督查检查,让一些企业疲于应付。针对这一情况,衡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打造了赋“码”保护平台,实行一事一赋授权制、一企一码打卡制、一事一评评价制和赋码保护问责制。所有访企公务活动需在该平台提前预约,访企事项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后,平台赋予绿码;若未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企业不同意调研参观、超过年初备案次数或者多头重复检查执法,则被赋予红码,不得入企。整个流程实现平台系统可追溯、全留痕。

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于必要的监管执法类访企活动,以及因工作需要不便提前告知企业、紧急突发事件需要等访企公务活动,赋“码”保护机制也做了充分考虑,可通过单位负责人单独沟通、一把手预先赋“码”等灵活机动的方式予以开展。系列做法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得到广大企业支持点赞。

为保障该机制顺利运行,衡阳市在充分听取企业需求、多次讨论修改的基础上,11月1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出台《关于建立企业赋“码”保护机制的通知》,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推进领导小组,明确市优化办、市工信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

目前,衡阳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在首批52家企业试运行,将于明年1月起全面实施。

留痕、评价、问责

一“码”倒逼部门监管提质

衡阳企业赋“码”保护机制不仅是护航企业发展的“护身符”,也是规范部门访企行为的“紧箍咒”。

该机制下,访企活动全程留痕、可追溯、可评价、可追责,能有效杜绝公务人员“想查谁就查谁”“谁想去查就可以去查”“想什么时候去查就什么时候去查”的问题,有效减少重复性、随意性、无理由频繁访企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切实规范部门访企行为。

一“码”当关,更倒逼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局领导审批访企事项申报时,发现不同的3个部门都要去同一家企业,就让他们3个队伍一批过去,企业只需接待一次即可。”衡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鲁骥说,今年衡阳市生态环境部门还通过提质增加非现场执法手段,作为现场执法及监管的有效补充,减少进入企业执法检查次数。如安装571台(套)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26台(套)排污设备智能用电监测系统,在排污口和防污设施处设置视频监控等。

这样的转变不是个例。“码”上预约、审核,让各部门能统筹合并同类、同质访企活动,并在预约信息中分类告知企业需准备的资料,有效缩减公务活动次数和时间,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同时,依托赋“码”保护平台,衡阳市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渠道。企业可线上直接咨询相关单位,承办单位须在1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意见,超期未反馈视作默认受理,2个工作日内回复办理情况,并在规定最短期限内办结;衡阳各部门梳理、公布本系统涉企政策,所有最新政策须在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上传,以便企业查询掌握。

“目前,我们通过平台提了社保、工信方面问题,职能部门都在当天或次日回复。”衡阳市建衡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青峰说,新机制既解了“不知道去问谁、不知道怎么办”的困扰,又将大大减少企业线下“跑腿”的时间。

打出一套“组合拳”

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是衡阳市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心无旁骛抓发展的应有之责和务实之举。而这,还仅是衡阳市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打出的“首拳”。

日前召开的衡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立对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的“五赋”机制,即建立赋“码”保护机制,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建立赋能升级机制,对企业开展科技、数字、品牌、资源赋能;建立赋权办事机制,支持企业依法行使信息权、评判权、监督权、建议权;建立赋利共惠机制,从奖补、用工、用能等多层面降低企业成本;建立赋魂明向机制,以党建引领助推企业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

这一套“组合拳”,将系统化解决当前衡阳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与困境,为企业松绑,为发展添力。

衡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正密切跟进赋“码”护企机制试点运行情况,不断完善平台与机制,未来将不断开发数字云智慧平台功能,利用大数据实行数字化管理,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1月24日01版)

(刘笑雪,唐曦)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