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千沟万壑披绿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1-22 14:5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22 14: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千里调水,始于淅川。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以荒山造林、产业造林为着力点,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每年以10万亩的规模推进造林绿化,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3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前列,困难地造林经验在全国推广。


淅川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潜在石漠化及石漠化总面积120余万亩。淅川林业人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精神,向困难地宣战、向石漠化进军,让荒山变青山。淅川聘请相关专家,深入实地踏察、现场测绘、全面摸底、科学论证,高标准编制了淅川县石漠化治理总体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


淅川石漠化分布广、面积大、治理难,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很有必要。2015年,淅川启动大石桥乡东湾村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千人大会战”,实施人海战术、军团作战、劳动竞赛,硬是在石头山上种出了2000亩的生态林,成活率达95%以上。自2016年开始,淅川按照规划和试点经验,以国储林造林为主,以植苗造林、飞播造林为辅,因地制宜、全面铺开、全域覆盖,累计投入20亿元,治理石漠化面积38.2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


目前,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现在的52.4%。在石漠化治理中,淅川实行“三整合三集中”工作法,沿丹江口水库东岸从南到北梯次推进,提升石漠化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整合资金集中投。淅川加大县乡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局面,有效保障石漠化治理。

整合部门集中干。淅川整合各乡镇、各单位力量,从规划设计、任务分配,到地块确定、整地挖穴、苗木栽植、后期管护,拧成“一股绳”,推动石漠化造林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整合力量集中督。把造林绿化纳入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县处级领导包片区、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包乡镇、专项督查组包地块的“三包”责任制,高质高效推动石漠化造林。淅川坚持“植绿”“护绿”“管绿”并重,保证苗木栽得好、活得好、长得好。


借助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县合作、河南省林业局对口帮扶等平台,成立了石漠化治理技术指导组,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严格标准,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全县采取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合同造林办法,成立专业造林工作队,包栽、包管、包活,验收合格后连管3年,确保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苗木栽种后,第一时间落实管护主体、管护措施,用好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护林员3支力量,发挥智慧林业中心、森林管护无人机、森林防火通信指挥车等作用,实现人防、技防协同,保证苗木健康成林。


(图片由淅川县委宣传部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