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园林:“碳中和”核心是技术转型和升级

2021-11-11 11: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碳中和”作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指南针”,将深刻影响此后几十年我国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方式,同时该目标对诸多行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在众多产业中,生态环保行业作为推进碳中和的重要方向,对实现“碳中和”无疑意义重大。

作为生态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东方园林近年基于技术及理念创新,为行业助力实现“碳中和”战略提供了典型范本。本届进博会上,东方园林旗下子公司中山市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环保”)首次亮相,通过技术转型和升级助力“碳中和”。

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

“本次进博会服贸展区以‘共享、共促、共生’为核心理念,为广大参展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平台。今年是碳中和元年,碳中和的核心是技术的转型和升级。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均已经以此为纽带加大了在碳减排、生态治理、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力促引领行业按时实现双碳目标。”中山环保董事长陈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正如陈涛所言,“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含量,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东方园林深谙技术创新之道,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通过携手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打造战略合作平台,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乡村水务、固(危)废处理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领域研究力度,目前在研课题多达71项,截至去年底,东方园林累计取得知识产权584项,其中专利492项、植物新品种权20项及软件著作权72项,为碳中和目标加速实现助力。

中山环保作为东方园林旗下品牌,致力于城乡污水及黑臭水体处理,重点解决乡村污水、废水排放,以及危险废物焚烧等问题,通过构建无废低碳乡村生态,为碳中和目标加速实现助力。截至目前,中山环保已经在乡村生态建设过程中投建50余个污水处理项目。

在践行“碳中和”理念过程中,技术优势成为推动东方园林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的一大原因。据介绍,在长期服务和工程实践中,东方园林以技术为本,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研发出适合乡镇、村庄的污水技术和尾水湿地技术。以技术促民生,在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助力“双碳”目标。

产业布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实际上,中山环保只是东方园林生态环保全产业链上的一个缩影。近年,东方园林积极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以全面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早在2014年,东方园林正式进入水生态治理领域;2015年布局环保产业;2019年进入循环经济领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业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多个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共打造了450余个生态环保精品项目。

在业务布局上,东方园林以生态修复、园林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为前提,以处置品类齐全的环保技术为基础,以城市乡村循环再生理念为目标,形成东方园林的全产业链综合优势,为城乡综合环境提升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通过新建与并购的方式逐步完成环保及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布局,已初步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产业群,在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三大版块齐发力。

在生态业务方面,东方园林早在2013年就创新性的推出“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理念,即在水环境治理中,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紧密融合。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理念,实现了建筑、市政、水利、交通、林业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规划和统一管理,使之成为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实现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在环保业务方面,东方园林目前已经储备多个省市的危废处置能力,通过新建、并购和自身技术升级等方式扩大环保业务的产能规模,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东方园林坚持加速环保技术的更新迭代,升级环保工厂的管理运营,以不断提升公司环保业务的处置及运营能力,做大做强危废处置业务,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循环经济方面,东方园林涉足废旧家电、电子废弃物和报废汽车拆解等领域,以规划调整城市或区域的产业结构为出发点,通过“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最大限度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的低碳、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还能提升社会效益。

作为“碳中和”落地的实践者,东方园林将继续推进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坚持走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加码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等业务板块,通过新建与并购产业细分领域资源互补型企业的方式,构建出大生态大环保产业群,不断完善环保及循环经济产业矩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