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世界秩序正经历明显的变化,过去400多年被西方主宰的时代正在结束,世界进入多元化时代。历史经验表明,不同文明可以避免冲突,和平共处,互学互鉴。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里,竞争会时有发生,但合作也将是常态,不同国家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但关键是要放下偏见,找到趋同点。
近年来,关于现阶段和未来世界秩序的问题有很多争论。这不仅是因为新冠肺炎正在全球大流行,还因为早在疫情发生之前,世界秩序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长期变化。
这场辩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文化和身份在塑造西方和其他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如何。随着西方相对实力的下降,出现了大量关于“文明冲突论”,以及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文明国家”崛起、搞文化排外的说法。
然而,历史上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互学互鉴的例子不胜枚举,任何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讨论都必须加以考虑。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方面,历史提供了四条关键的经验教训。
第一,任何文明都不能垄断智慧。当代世界秩序的背后,有很多科技、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原理,它们的起源多种多样,相互重叠。
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以及大航海时代之前的美洲文明,都发展出了各自的思想和制度,就像古希腊、古罗马和现代欧洲一样。
第二,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古希腊人从苏美尔人、埃及人和腓尼基人那里借鉴了他们文明的许多方面。伊斯兰世界是科学、哲学、艺术和医学创新的源头和传播枢纽,在近代早期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西方的崛起。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三,没有一种文明是不需要学习就能进步的。
正如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言,我们不应将西方视为优秀思想和创新的唯一提供者,认为其他国家只是在单方面地获取这些思想。实际上其他国家也在发展、安全和生态等方面贡献了许多思想和创新成果,造福了西方。
第四,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和平交往、友好相处。这样的例子很多。
说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例子吧:日本奈良时代的长屋王有诗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他同时期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有一首诗表达了类似的情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首诗都含有包容、团结的比喻义,这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友好互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鉴于以上历史经验,我们难道不应该少谈些“修昔底德陷阱”之类的概念,多谈谈儒家学说的包容吗?
许多媒体评论家和政策制定者过分强调文明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而忽视了互相学习与合作。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应片面强调冲突,而应提倡共存与合作。
毫无疑问,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400多年被西方主宰的时代正在结束,但我们并没有进入多极、单极或两极世界,而是正在进入——或者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或文明占主导地位。
多元世界是多元文明的世界,是一个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多样化的世界,是多种现代化道路并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个人主义、民主主义、社群主义等意识形态可以并行不悖。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历史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全球被西方统治的短暂历史。被西方文明崛起所暂时掩盖的多元文化将重新崛起,成为新的世界秩序。
当今世界面临这流行病、气候变化、极端主义、跨国犯罪集团等主要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这些问题。
但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世界仍将通过贸易、金融、生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移民等领域的互动和交流保持联系。新冠毒病是否会终止全球化进程?答案是否定的,但全球化将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它将更多地由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来塑造。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全球合作和治理中,权力和领导力将更加分散。未来可能不会再有G1、G2、G7、G20等,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G+”领导集团,传统大国、新兴大国、地区大国、国际组织、个人行为体和公民社会网络都将提供领导力和专业技能,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竞争会时有发生,但合作也将是常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每个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同的国家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例如,中国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不采取单边行动的情况下,可以带头提供真正的集体安全;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全球领导作用;日本长期以来向世界提供了大量尖端技术和发展援助;印度在廉价的高质量药品和疫苗、以及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作出了贡献,它可以做得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已经为当地和国际上的饥饿、疾病和环境退化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是找到本就存在的趋同点,而不是让分歧和冲突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A world not for a few, but for all"
责编 | 宋平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