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走进达拉特旗:“一所学院”促进乡村振兴,“智慧水稻”普惠各地民生

达拉特位于黄河“几”字弯最顶端,拥有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就建在了这样一处地理位置优越、各种资源丰富的土地上。

【母亲河畔的中国】走进达拉特旗:“一所学院”促进乡村振兴,“智慧水稻”普惠各地民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18 14:0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18 14: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乔有世在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门口进行讲解。(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中国日报网内蒙古10月18日电(记者 万月英)10月16日,中国日报网记者随“母亲河畔的中国”记者团一同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参观了“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建立该学院的目的与其名字表述一致,即让“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飞机上拍摄的夕阳下黄河“几”字弯。(记者陈海峰 摄)

鄂尔多斯市位于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三面黄河环抱,境内流经728公里,为黄河流经全国第二长的地级市。而达拉特位于黄河“几”字弯最顶端,拥有广阔的黄河冲积平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就建在了这样一处地理位置优越、各种资源丰富的土地上。

“乡村振兴学院” 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2020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以及“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振兴学院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9549.9平方米,有多媒体教室1个,教学楼1栋(多间独立的功能性教室)、综合楼1栋(含餐厅)、宿舍楼1栋、接待中心1间,其中,多媒体综合功能室可容纳近500人同时学习。学院内教学设施完备,有标准教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分组讨论室以及学员宿舍和餐厅等,能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的需要。

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餐厅。(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乔有世介绍到:“再过几天,预计本月月底之前,学院装修将完工,届时学院将迎来来自本镇的第一批300名学员。”乔镇长还表示,“虽然还没有开几期培训班,但是我们的目标对象包括农民、合作组织的负责人、所有从事乡村振兴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有部分龙头企业负责人。这些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据悉,乡村振兴理论体系是一套集体研发,在实践后得出的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理论成果,面对群体为乡村振兴相关的学员,做到因材施教,解决学员“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乔镇长补充说道,“比如面对农民,(我们)并不会去讲过多的理论,而是直接讲实操。”可以想象,在讲解“如何做”的同时,也必然少不了“这样做的好处”的讲解。乔镇长说,已经对这套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理论体系进行了产权保护处理。

沙圪堵村等待收割的成熟稻子。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稻子高度超过了膝盖以上。(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智慧水稻”普惠各地民生

沙圪堵村位于达拉特昭君镇,曾几何时由于被黄河冲刷为盐碱地而一度荒废,野草遍地,粮食无法生长。“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是野草,不产油和粮”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但是经过23年的用心整治,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现在的高产田。

沙圪堵村站在稻田边上讨论旱稻相关问题的记者团。(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记者抵达沙圪堵村时,一片片正在收割的稻田景象映入眼帘,踏入金灿灿的稻田里,发现稻穗高度超过了膝盖以上,稻穗个个颗粒饱满,沉甸甸地低垂着头。此时,农民们正开着先进的收割机,体验着高科技收割技术带来的便利。村民吕树林介绍说,收割机里稻子没进行脱壳,还带着皮,(拖拉机)开回去后就可以脱壳了,最后稻子会加工成大米。

智慧水稻在收割时,田里的黄河水提前放掉,在田地保持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收割,我们称这样的水稻为旱稻。(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与南方的水稻不同,沙圪堵村的田里种的是旱稻。昭君镇宣传委员石慧芳介绍到:“沙圪堵村智慧水稻项目从2021年开始的,今年4月20左右日开始翻地,5月15日左右开始插秧。(7月份白露过后把黄河水放掉。等到10月左右便到了收获水稻的季节。)黄河水二级提水灌溉农田,黄河水直接引入稻田,水稻总面积13000亩,亩产1200斤稻谷,总产量15600000斤,一年种植一次,种植水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另外,智慧水稻的优势在于,统一管理,统一施有机化肥,统一保管,统一销售。”这些许优势不仅大大降低了各项成本,还解决了农民担心的大米滞销的问题。

沙圪堵村村民开着拖拉机,准备拉着稻谷回去脱壳。(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当地政府还引进智能化信息技术,推行“智慧水稻+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水稻种植方式。作为“企业”环节的广州大气候农业科技集团的华北区战略运营部总监王鑫说:“在这一模式下,农户不再需为产品的销路而发愁,收益也会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之前,农户们的生产种植都是各自为营,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智慧水稻’的建设,预计能够给农户带来每亩700元的增收。”王鑫还表示,“我们这里是黄河水、盐碱地,所以生产出来的是弱碱米。这样的米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和均衡来说,都是比较好的。”

“昭君传奇”新米已经上市。(中国日报网记者 万月英 摄)

(万月英)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