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乡里乡亲 别让老漂族“身心俱漂”

能周末休假的“老漂族”不多,有些是因为周末也要带娃,有些则是老家距离遥远,往返费时费力费钱。在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却只能退而不休,成为身心俱疲的“老漂族”,这对老年群体而言显然不公平。

离开了乡里乡亲 别让老漂族“身心俱漂”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10-13 06: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重阳节将至,尊老敬老话题再成热点。近年来,围绕老年人权益保护,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老漂族”——老年人到下一代居住的城市生活,也帮助年轻人解决照顾孩子之类的问题。对老漂族而言,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尚存在一定障碍,同时,隔代抚养孙辈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的退休生活并不轻松。

“老漂族”与年轻的漂泊一族相比,虽然少了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但由于年龄偏大、社交受限、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存在,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其实面临更大困难。可以说除了背井离乡之外,他们在心理层面的漂泊感、孤独感更难得到排解,往往成为“身心俱漂”的群体。

以笔者为例,岳母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从湖南省岳阳县到长沙市帮忙带外孙女,尽管我与爱人已经有意要减少老人背井离乡的漂泊感,但我们上班回来又要接手带娃,与老人的交流难免有限,很多时候老人只能通过看看手机、与老家朋友打打电话来消磨时间,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有效陪伴和慰藉很有限。

离开了“乡里乡亲”的熟人社会,进入了“对门不识”的陌生城市,白天基本都在带娃,晚上也没有熟识的朋友一起参加广场舞等娱乐、社交活动,我们与岳母商讨的应对方式是周末给她“放假”,周五晚上返回老家岳阳县,周一早晨在我们上班前赶到长沙。

这样来回奔波的确挺累,也增加了不少额外交通费用,就连岳母的朋友都觉得她“折腾”,可正像大家上班都期盼周末一样,带娃的老人同样需要休息,周末假期不仅让老人暂时得以解脱,也能让她回到熟悉舒适的环境中,在精神层面得以小憩,这对于她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当然,能周末休假的“老漂族”不多,有些是因为周末也要带娃,有些则是老家距离遥远,往返费时费力费钱。可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漂在城市,“老漂族”的眼前困境与长远问题都有必要引起重视,并逐步得以改善和解决。

作为受益者——子女除了保障物质层面的供给外,也需要给老人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慰藉,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下一代而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情感需求,更不能将老人当成带娃的“工具人”,而要帮助老人更好融入新的家庭、新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管理者、社区组织等,要为“老漂族”出行、就医、社交、娱乐等提供更好保障,让他们感受何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老漂族”与“北漂”“深漂”等一样,其实也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产物,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是减少“老漂族”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则是要在婴幼儿托育、照护服务等方面,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普惠性资源。否则,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进与生育意愿的提升,更多老人只能前赴后继成为“老漂族”,且带完老大可能还有老二、老三,时间、精力消耗对老人而言都是不小挑战。

在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却只能退而不休,成为身心俱疲的“老漂族”,这对老年群体而言显然不公平。尽管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但“老漂”现象和“老漂族”群体面临的种种困境,不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淹没,逐步改善解决,最终实现标本兼治,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夏熊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0月13日 02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