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已故英国记者: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心

来源:观中国微信公众号
2021-10-08 18: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国日报已故英籍资深记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鲁·穆迪2018年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文明的醒狮》一书撰文,用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深刻变化: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取得了辉煌的脱贫成就,成为“世界工厂”和一系列新兴科技的领军者,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其发展模式也得到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肯定。

《文明的醒狮》中英文版由中国观察智库主编,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曾在英格兰北米德兰兹郡一所文法学校的图书馆里与一些同学讨论过中国的崛起。那场讨论可能源于邓小平开始实行他的改革开放政策后,我读了《经济学人》或类似刊物上的一篇文章。那时候,这还不属于新闻界的重要议题,但已经进入了某种公开的讨论中。

这个人口接近10亿的国家——拿破仑名言中“沉睡的雄狮”——终于又要苏醒了吗?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种感觉,即全世界已经等了这么久也没有等到它的苏醒。

当时,西方对亚洲关注更多的是日本。那时日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许多工业部门,特别是汽车行业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冷战”的机器仍在轰鸣,尽管没有15年前(注: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那么危险。

图片来源:新华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这时,英国正处于“不满的冬天”,似乎全国上下都在罢工,连挖墓工人也不例外,导致死者都无法下葬。值得反思的是,不管在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英国经济多么糟糕,英国的人均年收入也有5976美元,是同期中国人均年收入155美元的近40倍。

世事在40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拿英国来说,它的确仍在人均收入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只是如今,尽管英国的人均年收入是中国的4倍(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较发达的中国城市的收入水平相比,这个差异还要更小),但英国的整体经济规模要小得多。

在此期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规模几乎是英国的5倍。目前,英国正在与法国争夺第五名的位置。根据汇丰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到2030年,中国很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上次中国处于这个地位是在1820年。在这段时间内,约7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是人类历史上用时最短、脱贫人数最多的一次。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的崛起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全球经济。起初,是“中国制造”的革命令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这改变了全球供应链,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公司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刚开始,许多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世纪之交时我参观了一家DIY商店,才注意到这一点。

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外观相当精致的产品,你认为它的价格是20英镑,而实际上只要5英镑。因此,中国崛起的影响之一是减缓了全球的通货膨胀。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枢纽,也为中国自身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如今,我们正在见证中国从一个制造工厂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

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全球趋势之一,中国的消费人口将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所有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然而,也许这一年并没有像它所应该的那样,让西方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8年1月,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他于伦敦新成立的全球变化研究所总部接受我采访时,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深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如果你是西方国家的学生,你可能会研究20世纪晚期政治的许多内容,你可能要研究苏联、柏林墙的倒塌和种族隔离的结束。但你可能不会下那么大工夫研究中国的对外开放。然而它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中国正走上与世界接轨的新道路,并且成果惊人。”

英国著名学者、媒体人、《大国雄心》作者马丁·雅克2018年9月在由中国日报社在伦敦举办的“新时代大讲堂”活动中发表演讲,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他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的转型之路,也是世界变革的开端。当时谁也想不到,40年后中国会是这般面貌。”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从我上学的时候起,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中国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我曾负责一系列与香港有关的选题,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涉华报道。当时让我关心的是,政权移交对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影响。

我记得当时我与一位人寿保险行业高管的对话,他告诉我应该去看看上海发生了什么。当然,他指的是位于黄浦江东岸的浦东开发项目,似乎一夜之间,浦东就从农田变成了类似曼哈顿的地方。

这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加速期,此前,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说:“致富光荣。”

1997年,我首次来到中国内地,造访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两个目的地——深圳和广州。这两座城市当时正成为活跃的中心,尽管与它们今天21世纪的城市面貌还相距甚远。

图片来源:东方IC

我与中国的主要交集是在北京担任记者的最近这10年。在此期间,我采访并报道了许多中国的商界和金融界人士,以及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工作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我是在北京奥运会后来到北京的,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时的一大问题是,在经历30年的转型期后,中国如何在经济前景更加暗淡的时期生存下来。

我在北京三里屯进行了第一次采访,对方是一位记者——乔纳森·芬比。那时他的著作《企鹅版中国现代史》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刚刚出版。他担心对中国来说,未来的30年将比前一段时期更难以驾驭。

他说:“中国现在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要适应,同时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中国必须维持增长。中国的领导层必须想方设法缓和经济下滑的影响,同时应对相当长期的根本性挑战。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芬比对这些问题的强调显然是正确的,但他所说的十分具有挑战性的30年,中国已经走过了其中的前10年。对于金融危机,中国的最初应对方案是4万亿计划,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注入。

尽管这项计划导致了地方政府在之后的两三年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债务问题,但在全球出口量下滑的情况下,这使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事实上,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毫无疑问比西方国家要好得多。

中国人的收入大幅增加,而西方国家大部分人的收入却下降了。由此产生的不满促使了特朗普在美国选举中的成功,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国脱欧公投的发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许多中国城市的街道上,有一种在如今的西方国家所看不到的活力。这让我们开始思考改革开放的另一面,即它是否也可以成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蓝图。我在过去十年的报道里关注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并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非洲大陆的报道。

2012年,在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去世前的几个月,我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孟尼利克宫对他进行了采访。他非常确信,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

20世纪9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非洲发展提出了“华盛顿共识”模式,他对此表示严厉批评。这一共识认为,非洲经济体只有采取自由市场政策才能得到发展。他告诉我:“然而,我们已经等了30年,但也没看到有什么大变化。”他坚信,国家需要在发展中发挥作用,正如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那样。他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动中国发展的经济特区模式特别感兴趣,他还欢迎中国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工业园区。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的斯亚贝巴郊外的东部工业园。如今,那里以中国制鞋企业华坚集团而闻名,该公司在非洲为世界各地的顶级品牌代工产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然而,未来进行改革开放的可能不仅是制造业模式,其他非洲国家可能希望利用其年轻化和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的人口,在新兴产业中大步前进。

对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成功后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论坛上重申了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承诺。他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承诺向更多外国投资企业开放新的经济部门,包括汽车和保险行业。他说:“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这的确是一次难以置信的旅程。未来的挑战将包括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同时不破坏中国经济的稳定。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落后农业社会一路走来,中国确立了在2035年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的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可能不是美国,而是如今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的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显著的成就,就是中国在维持政府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这一切。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了“新时期”,必须建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十九大后不久,雅克接受我的采访时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习近平想强调,中国经济没有转向资本主义。中国不会最终成为一个西方式的经济体或西方式的政体,它将保持着显著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仍然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传统,而不是资本主义。”

在邓小平提出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40年后,中国不仅从沉睡中醒来了,而且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