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风光。
影像中国
宁夏青铜峡,有一个颇具特色的产业:月饼。产品行销全国,产业链带动众多人就业脱贫、致富奔小康。产业崛起的背后,有一位浙江舟山人的身影。他便是舟山对口援宁干部苗伟中,人称“饼匠”。
苗伟中出身烘焙世家,舅舅在舟山沈家门开了一家素饼店。少年苗伟中耳濡目染,对制饼产生浓厚兴趣。1953年,苗伟中进入普陀食品厂,从学徒干起。由于脑子灵光,善于钻研和创新,他备受器重,从技术员、科长到技术厂长一路升迁,新产品迭出,成绩斐然。
彼时的苗伟中,已是浙江省食品工程师、省食品评委,声名鹊起。在制饼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苗伟中练就一门真功夫:只要轻尝一口,就能对糕饼的特色和质量了然于胸。
1985年5月,苗伟中告别故乡,作为浙江省对口支援的扶贫干部,带着几名技术骨干一路马不停蹄,来到青铜峡市清真食品厂。苗伟中出任主管技术和销售的副厂长,将在此工作3年。
走进厂里,听葛万福厂长介绍现状,苗伟中心中一惊。这里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企业已连续3年亏损。全厂12名工人,靠借款垫发工资。
苗伟中想:既来之,则安之。干起来再说!
赴宁前,普陀食品厂授权苗伟中:该厂现有80多个优质产品配方,可悉数“拷贝”过去。但苗伟中想,除此之外还需研发适合西北人口味的新产品。
为研发新品,苗伟中常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足不出户,一次次调整配方,有了思路又推翻,反复琢磨,房间里常常弥漫着各种香气。
苗伟中想引进普陀食品厂的知名产品梅花蛋糕。做蛋糕得有设备,苗伟中从普陀食品厂自带一部分,又外购一部分,基本凑齐。不想却在原料鸡蛋上卡了壳。苗伟中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在市区打出广告,以比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鲜蛋。广告张贴多时,应者寥寥。
必须走出去。于是,苗伟中亲自带队,拉起板车,推上自行车,东奔西跑找鸡蛋,甚至到一二十公里远的乡下,挨家挨户收购。渐渐地,有养鸡场来对接,原料终于不愁了。
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苗伟中忙得不可开交,边抓质量,边抓营销。他一头扎进车间,选材、调料、拌料、搓皮、开馅、包饼、压盘、烘焙等十几道工序,每一环节亲自指导把关,精益求精,使质量管理走上标准化轨道。在职工印象中,苗伟中和蔼可亲,但你若在质量上出了问题,他肯定会与你较真。
从前,厂里产品都由上级指定,专卖市内供销系统。苗伟中建议葛厂长:打破陈规,自营自销,让产品走出青铜峡!
“老苗,你大胆地去闯,我做你的后盾。”这位身材魁梧的塞北男子,沉稳、厚道,对苗伟中高度信任。
经过市场调查,苗伟中首先盯上了银川最大的副食品商场。这天,他拎着产品,叩开了这家商场经理的门。
经理听了来意,不屑一顾。苗伟中忙递上“浙江省食品评委”的名片,拿出一只纯素月饼,掰开,请经理先尝尝。
经理尝了一口,双眸闪过一道亮光:果然味道独特!面对质优价廉的月饼,岂有拒绝之理?经理一下预订了5万斤月饼,苗伟中听了差点愣住,签下合同,缓过神来,笑得合不拢嘴。这个量,等于该厂去年产量的10倍啊!
产品首次走出青铜峡,社会反响很不错。苗伟中到任第一年,这个厂就打了翻身仗。为此,老葛为苗伟中竖了好久大拇指。
时光荏苒。一晃,苗伟中援宁已3年。清真食品厂3年的成绩单很漂亮,月饼产量从1984年的5000斤,到1988年的140万斤,门店里买月饼的市民常常排长队。企业不但还清了借款,职工的腰包也都鼓了起来。
这一年,苗伟中年届60岁,已到退休年龄了。青铜峡市领导、企业干部职工都舍不得他离开。在热烈的欢送会上,苗伟中几度哽咽:“我这人没啥大本事,就是一个‘饼匠’,一辈子就会做饼。有生之年,能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好事,活得有意义。能遇见你们真好!三年朝夕相处,共同奋斗,你们待我如亲人。我热爱这个第二故乡!”
临走那天,企业干部职工纷纷前来送行。苗伟中感动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孰料,苗伟中走后半年,厂里的月饼质量就出了纰漏,不少买家退货,产品销量持续回落。这咋办?
病笃思良医。众人想再请“饼匠”出山,但苗伟中已在老家颐养天年,还会再来塞北吃苦受累吗?谁心里也没底。但苗伟中却半点没含糊,两个字脱口而出:“我去!”
这一去,苗伟中又在青铜峡干了20多年。妻子陈美琴则两地奔波,一直支持着他。直到耄耋之年,苗伟中才返回老家团圆。
青铜峡市为表彰苗伟中,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月饼也以“老苗”命名,飘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