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发布与展示“一生一芯”成果

9月26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源生态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论坛第二个环节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介绍“一生一芯”成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发布与展示“一生一芯”成果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26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6日,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源生态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论坛第二个环节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介绍“一生一芯”成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

全文如下:

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汇报一下“一生一芯”的成果。

我们在几年前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我们国家芯片领域的人才是比较紧缺的,我们要加快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

事实上,1980年代,美国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人才危机。他们的解决思路是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下来,让学生可以流片,所以启动了MOSIS项目。这个项目今天还存在,为大学提供了6万多张芯片,培养了几万名大学生。

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硅上做教学,所以启动了“一生一芯”计划,希望让本科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运行操作系统,贯通本科阶段计算机系统课程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

2019年8月底这个项目开始启动,首次以流片为目标,指导首批5位本科生完成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于12月19日完成流片,芯片返回以后可以运行Linux操作系统。

“一生一芯”计划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三期,从第一期的5位同学到第二期的11位同学,第三期我们设想是100位同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13位同学报名,覆盖了151所高校,海外有52所。可以说,“一生一芯”计划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为什么能够做“一生一芯”计划?David Patterson教授38年前带着十几位研究生做第一代RISC,那时没有大学能做CPU这种复杂芯片,但最后真的把RISC-I芯片设计出来了,而且还流片成功,当时让各界震惊。38年后,5位本科生可以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款CPU的设计,并且能运行Linux操作系统。这得益于今天的设计芯片门槛越来越低,得益于开源生态以及敏捷设计的方法。所以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出类似“一生一芯”计划的实践课,让更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带着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

有一段小视频介绍一下“一生一芯”计划。(播放视频)

谢谢,我的汇报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