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甘南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综述

据了解,甘南州今年有机肥替代化肥替代率达到100%,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餐馆老板在碌曲县环保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购玉米淀粉基可降解餐具。

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甘南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综述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1-09-03 20: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全域无塑料”扮靓美丽“乡土”

午饭时间,记者走进位于卓尼县洮砚街的幸福村牛肉面馆,只见排队打包的顾客在老板马南强熟练的操作下,拎着玉米淀粉基可降解打包盒有序离开。

“今年开始,店里的打包盒、一次性口杯、吸管等餐具,都换成了玉米淀粉基可降解产品,这种打包盒加热后不会分解有害物质,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安全放心。”马南强说。

塑料替代产品能否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是实现“禁塑”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为解决纸质塑料替代产品不结实、容易出现漏洒现象的问题,甘南州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动员塑料替代产品销售经营户积极寻找实用耐用的替代产品。

在夏河县百卫诺可降解餐具用品直销点,玉米淀粉基可降解餐盒、纸杯、吸管等20余种一次性餐具码放整齐,老板祁尕龙忙着盘货登记,出库运送到各酒店和餐饮店。

“通过前期实地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玉米淀粉基可降解材料在土壤和自然环境下可以快速降解,无毒、无公害、无异味,是塑料包装的最佳代替品。”祁尕龙说。

记者走访时发现,甘南七县一市均有玉米淀粉基环保餐盒的经销商。这类塑料替代产品的推广,弥补了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全面禁止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供需矛盾,实现了“全域无塑料”闭环管理,遏制了“白色污染”蔓延。

走进临潭县祥龙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工人们正将成堆不起眼的废旧地膜放入机器中。经过揉搓清洗、粉碎甩干后,原本夹杂着泥土、秸秆的废旧地膜,被输送至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却塔进行冷淬后,摇身变成价值倍增的聚乙烯高压PE塑料颗粒,从而“重获新生”。

“我们按照一立方米6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收废旧地膜后,通过分拣清洗粉碎造成颗粒,一吨颗粒再以3000元的价格销售到山东,最终做成下水管等塑料制品。”公司负责人汤全绪说。

  临潭县祥龙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8年前,甘南的街道、草原和山头上还到处都是塑料袋。牛、羊误食塑料袋之后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谈及过去甘南的卫生环境情况,今年58岁的合作市民敏儿萨回忆道,“风一吹,塑料袋都挂成彩旗了。”

出于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保护,2013年5月10日,甘南州政府印发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告》,并决定于当年6月1日正式开展“禁塑”行动,在全州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购物袋。

“肯定环保袋好呀,还可以重复利用。”在合作市银亿菜市场买菜的陆红说。

现在,和塑料袋相比,甘南市民更倾向于使用环保袋,在他们看来,甘南的绿水青山比眼前的微小利益更为重要。

  甘南各大超市均为顾客提供环保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自甘南实施“禁塑令”以来,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一大批制造全生物可降解制品的企业应运而生。

吹膜、印刷、切袋、打包……记者来到卓尼县军腾文体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生产机器正不停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制作着无纺布环保购物袋、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随着‘全域无塑料’创建行动的实施,全州可降解包装袋、购物袋等替代产品市场需求高涨,公司抢抓机遇积极拓展业务,收获了不少长期稳定的订单。”总经理扈军说。

  卓尼县军腾文体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韦德占)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