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甘南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综述

据了解,甘南州今年有机肥替代化肥替代率达到100%,集中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餐馆老板在碌曲县环保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购玉米淀粉基可降解餐具。

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甘南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综述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21-09-03 20: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甘南州“五无甘南”创建行动综述

大美甘南,天下黄河第一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甘南更美了。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甘南的美,翻越了青藏高原,走向了大江南北,流进每一个抵达这里的人心中……

甘南的美,源自与生俱来的绿水青山和雪域净土,源自无垠的草原和结伴的牛羊,更源自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进“五无甘南”创建行动下呈现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甘南的美,美在生态底气,美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志气。

2015年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生态地位、资源禀赋、特色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提出了“全域无垃圾”的目标。如今,城乡环境更美了,群众幸福感更强了,“全域无垃圾”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

2021年初,甘南州又在“全域无垃圾”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为内容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拓展“环境革命”的外延和内涵,持续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打造‘五无’新甘南、实现绿色崛起,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甘南融入现代化进程的‘突围之举’;是生态文明与人民期盼的高度契合;是乡村振兴与时代要求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一年打响,释放甘南‘力’;两年打通,凝聚甘南‘情’。三年打透,叫响甘南‘绿’。四年打成,塑造甘南‘美’。五年打红,释放甘南‘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表示。

“五无甘南”创建半年以来,绿水青山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焕发出了大美甘南的璀璨光芒。全州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08个,其中新认证绿色食品28个,认证“卓尼当归”“卓尼柴胡”“临潭大黄”“临潭当归”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农产品被纳入“甘味”品牌;临潭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夏河县45万亩草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藏羊、牦牛)基地。创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提高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雪域净土,大美甘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全域无垃圾”打造绿色“净土”

基于甘南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甘南74万各族群众牢固树起生态信仰、担起生态责任、挺起生态脊梁。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而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段干流总长433公里,约占甘肃黄河段干流的一半,素有“高原水塔”美誉。在大力保护黄河的历史新机遇中,玛曲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牧民党员带头干、牧民群众自觉干的感人画面。

欧拉镇牧民党员卓玛加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平均海拔3800米,全年平均气温只有1摄氏度的玛曲高原上,晨冰暮霜、雨雪交加。当草原上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帐篷前时,卓玛加布唤醒了队员们。他们检查了牦牛背上捆绑的工具后,擎起一面鲜艳的红旗,踏上了清理垃圾的征程。

自3月25日开始,卓玛加布组织牧村党员218人,利用3个月的时间徒步433公里沿黄河玛曲段清理沿途垃圾60余吨。

走进临潭县冶力关镇生活垃圾热解处理中心,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运送来的垃圾装进低温热解处理器。

“你看,6吨生活垃圾经过24小时的低温裂解,最后出来的就是这点灰。”冶力关镇镇长牟文渊告诉记者,经多方考察后,临潭县投入专项资金,从广州定制引入了垃圾低温热解处理设备。经过闷烧裂解,实现了减量无害化垃圾处理。

  临潭县冶力关镇生活垃圾热解处理中心。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碌曲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周龙的后背箱里,常年备着编织袋、镢头、草籽、有机肥、雨鞋等“装备”,遇见垃圾就装进编织袋,遇见草原地皮裸露的地方就用镢头轻轻抛开撒上草籽,遇见河里有垃圾就穿上雨鞋涉水捡拾……

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漫步碌曲县城,随处可见四分类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房、垃圾亭。周龙说,这些垃圾回收设备运用图标展示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美观大气、一目了然,即使是不识字的群众,也可以根据图标进行垃圾分类,为垃圾减量、资源利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目前,甘南已经实现了全州4.5万平方公里视线之内无垃圾,“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享誉全国,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甘南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  

  碌曲县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韦德占)

1 2 3 4 5 下一页   >>|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