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亚行专家:城镇化叠加老龄化,未来中国城市应该什么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8-18 18: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国的城镇化与老龄化趋势叠加,要求城市未来规划和建设更宜居、更健康、更适老,更具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发展紧凑型城市、低碳城市等,是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最佳实践。需要精心规划城市内部的建筑、交通、绿地等基础设施,提供无障碍服务,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过去40年里,中国经历了飞速的城镇化进程,如今全国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同时,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这两种趋势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建设更宜居、更健康、更适老的城市,使城市具有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

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当代城市生活越来越个体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数量减少,独居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城市需要重新考虑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并作出改进。与此同时,更好的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也可以提高社会凝聚力,重建社区生活,对解决这些问题大有帮助。

在中国,重新设计并改造社区体系,有助于推动建设更健康、更适老、更有社区凝聚力的城市。城市社区改造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构建更健康、更安全、更有韧性、更积极的社区生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社区可以减少围栏和大门数量,为行人和自行车开辟贯穿整个小区的新通道,创建更合理的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网络。这样一来,也可大幅缩短居民的步行距离。此外,还可以在高层住宅建筑之间进行谨慎的“填充式”开发,新建两到四层的小型建筑,用作社区空间、小商店或其他用途。

上述措施将在城市典型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中营造出更人性化的环境,创建功能明晰的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为家庭创造私人空间。

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也能为居民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邻里交流互动。人人都能从中受益,老年人和儿童更是如此。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到2030年,中国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这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超高龄社会”;而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许多家庭将出现“四代同堂”。不仅中国如此,很多其他国家都有相同的趋势,尤其是高收入国家。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更长、家庭照料责任更重,老龄化社会和交通不便的城市环境对女性的影响尤其大。

认识到这一点,城市规划者可以从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最佳实践中寻求借鉴。其中就包括“紧凑型城市”,这一概念又被称为“交通导向型发展”,主张将城市地区布局为紧凑的多功能建筑群,这种布局对行人友好,公交车站均在步行距离内,同时配设绿色开放空间。

其他实践包括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发展,其中低碳发展与紧凑型城市规划密切关联。在这方面,将绿色基础设施(林地、公园、农牧场等)与灰色基础设施(建筑物、道路、桥梁、管道等)相结合,有助于改善旱涝风险管理,促进空气质量和小气候改善,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休憩设施。

图片来源:东方IC

 

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必须是让城市宜居且具有社会包容性。这不仅涉及环境可持续规划,还要确保居民获得社会福利住房以及平价的公共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等。把健康和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城市环境改善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需要汇集众多机构和专家的力量,携手开展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

除了以上原则外,还应把居民健康和年龄因素纳入城市建设和新城区开发、建筑、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设计考量。这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可能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去留。

要让城市更健康、对老年人和儿童更友好,需要精心规划城市绿地,需要安全、清洁、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需要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设施。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人口日益老龄化等挑战交织的当下,所有这些努力都将有助于缓解公共卫生管理压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城市还需要将老年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统与安全便捷的人行道、自行车停放处、公园、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整合起来。这需要与常规的城市设计相结合,确保所有年龄段人群和残障人士都可以进入公共空间、人行道、公园和建筑物。

强调健康和年龄包容性,不仅将为城市更好应对新“四代同堂”社会的诸多挑战打造新平台,增加新动力,也为改善城市社区生活提供了良好契机。

如果设计得当,社区可以鼓励所有居民参与照顾儿童、关爱老人,让人人都成为互动紧密的好邻居。

城市改造有助于鼓励居民增加步行,减少碳排放,帮助中国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如果上述城市改造原则得以落实,中国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和民生福祉也将获得改善。此外,城市健康和年龄包容性设计也将有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更广泛地改善民生福祉,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