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 致富路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8-18 05: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蚕农石志军的家宅底楼,微风送来桑叶的清香,地面和架子上躺着两万多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截至去年底,在广西忻城县,像石志军一样的养蚕人有27万。这些不起眼的小蚕虫为当地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外流,一度让当地成为贫困县。同大多数人一样,家住忻城县上浪村的石志军早年在外务工,2001年返乡照顾家人,开始了养蚕事业。

从蚕卵孵化开始,幼虫要从一龄蜕化成五龄才开始结茧,至结茧完成大约需要1个月。过去,蚕农每月最多养两批蚕,收入也不高。2019年,当地政府通过整合粤桂扶贫专项资金和相关集团资金共计382.5万元,对忻城县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基地与河池学院合作,在养殖技术和蚕种优化方面不断攻关。2020年3月,基地开始向蚕农供应基地培育的标准化四龄蚕。一张四龄蚕市场价350元,政府补贴200元,农户只需花150元就可购买。

“以前五龄蚕要5天才能吐丝,现在只需要3天,基地购入的蚕养殖周期大大缩短,我现在1个月能养3到5批蚕”,勤快的石志军还利用空闲时间饲养肉羊,拓宽收入来源。

但养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石志军订了两批基地培育的蚕,谁知因在蚕睡眠期铺桑叶,闷出了细菌,蚕死了七成。回访的科技人员了解情况后,指导他分离病虫,并帮忙申请了赔款。政府免费为购买四龄蚕的蚕农投保的保险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拿到保费,损失也减少了许多。”石志军说。

有了这次教训,石志军开始更努力地学习养蚕技术,积极参与村里、基地组织的养蚕培训,还自制了一个便捷的喂蚕车。仅今年4月到5月,石志军就出售了5批蚕茧,收入达1.2万元。

在红渡镇六纳村,罗绍先也和石志军一样,从养蚕中尝到了不少甜头。罗绍先说,“养四龄蚕之前,每年养蚕收入最多能有两万元。但今年光是4、5月,我的收入就达到两万元,估计今年能赚4万至6万元。”2019年,基地开展养蚕“智慧云平台”建设,请专家通过云平台远程指导村民养蚕。家住大山深处的罗绍先,家里也装上了带视讯功能的设备。“专家经常和我视频通话,了解我养蚕的情况,指导我怎么做,很安心。”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罗绍先还积极承担了帮村民订蚕的工作,工作册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十几个村屯蚕农的订货数据和产量。

近年来,忻城县致力于扶持桑蚕产业发展。2020年全县共投入2088.06万元用于桑蚕基地建设,推广桑蚕生产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到2020年间,忻城县针对“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产业奖补政策,给予蚕农桑农新植桑、宿根桑和四龄蚕补贴,鼓励养蚕种桑。去年6月,忻城县通过招商,引进三江口产业园茧丝绸项目,致力于发展桑蚕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