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森林在抵消全球碳排放、抑制全球变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要让森林发挥更大作用,增加植树面积只是一方面,还需要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建立一套跨国碳排放交易机制,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手段。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上所有森林的总储碳量几乎和大气中的碳含量一样多。森林采伐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到20%,但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是这个量的两倍。
尽管这种正平衡可能会随着全球变暖、森林砍伐和林火的不断发生而出现变化,但专家们仍对利用森林来帮助解决气候危机抱有很大希望,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在合力推动大规模植树造林。近期,来自瑞士、意大利和法国的科学家估算,如果在当前全球40.6亿公顷的森林总面积基础上增加9亿公顷,那么这些新增的森林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四分之一,使大气中的碳含量回到全球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之前的水平。
1990年以来,全球人工林面积增加了1.23亿公顷,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到今天为止,这1.23亿公顷树木的树龄最多只有30来年,大多数还没长到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树龄非常老的古树也能继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很难预测未来几年森林能吸收多少碳。但科学家们估计,从2000年到2040年,中国的森林可能吸收250亿吨二氧化碳,同时按照现在的情况看,中国每年排放约100亿吨二氧化碳。
这里需要确定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将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纳入环境核算?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当时的设想是:富裕国家要承担定量减排任务,将其碳排放量减少到90年代水平以下;其他国家也要实施碳减排项目,或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作为减排信用,出售给那些无法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富裕国家。中国有很多这样的项目,但其中只有6个是林业碳汇项目。
如今,《巴黎协定》取代了《京都议定书》,情况发生了变化。所有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都承诺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下,并尽量控制在1.5℃以下。各国制定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报告,并经过严格评估,这是一项自愿的国家战略。根据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短期内仍会增加,但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已承诺2030年将大多数行业的碳排放量减少60%至65%,届时中国林木总量预计将增加4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可以多吸收45亿吨二氧化碳。
森林是否真的有助于控制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所有者——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集体、家庭等,能否因森林固碳而得到补贴、得到多少补贴。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气候法规可以强制碳排放者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很难要求他们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除非他们自己想这样做。要实现减排目标,从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主要靠的是工业部门减少碳排放。各产业都在努力减排,同时积极购买碳信用,而森林正是生产碳信用的重要来源。
只有建立起运行良好的生产和交易机制,林业碳汇项目才能取得大规模成功。这需要良好的监督管理,只有这样,减排信用才能真正得到认证,而相关法规需要详细规定森林减排信用的生产者和购买者的义务。最终,经过认证的森林减排信用要实现跨境交易。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使这种交易成为可能,但这些信用仅在没有定量减排义务的国家产生,并与有减排义务的国家进行交易。现在,这一机制需要从《京都议定书》框架过渡到《巴黎协定》框架,但如何实现这一点尚不清楚。所有签署了《巴黎协定》的国家都希望利用其森林产生的碳信用为本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提供帮助。中国也许会在电力、工业和运输等重点排放领域取得超乎预期的减排成就,此外,中国还将拥有多余的森林减排信用,可以将其出售给国家强制限定的减排行业和部门外的其他购买主体。这将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手段。
* 本文原标题为 "Into the woods"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章立汸(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