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版“暑托班”开班 既要“托”好也得“管”好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7-16 15:05
2021-07-16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核心观点:丁君朋认为,开办暑托班是为了缓解家长们暑期看管孩子的压力,但家长们绝不能因此便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托管服务与家庭教育分割开来,对孩子一“托”了之。托管机构也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多倾听家长、孩子、老师、公众的声音,不断提升托管服务品质,完善托管制度,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愿意、家长们放心。

今年的暑假与往年有很大不同——普惠性暑期托管班在全国多地推出。以政府公信力做担保,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等基本要求的公办暑托班,极大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在暑期“无法看孩子”的痛点,赢得了广大家长和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公办暑托班作为一个新事物,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民热议的教师寒暑假休息时间是否会被占用、孩子的入托意愿强不强、托管班是否会变为“补习班”、收费项目的账目是否明晰等,这些细节问题都牵扯着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心。

对此,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指出,“要合理安排暑期托管服务内容,应以看护为主,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同时,通知还在“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切实保障师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从政策层面回答了暑托班“如何托”“管什么”。

当然,政策如何准确落地,别把“好经”念歪了,是下一步暑托班发展和运维的关键点。事实上,目前也已有多地对公办暑托班的举办模式作出了有效探索。比如,南京市的公办暑托班秉持公益和自愿原则,报名“零门槛”、家庭“零收费”、社区“全覆盖”、暑假“全过程”;武汉市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资源调配模式,由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教育、公安、卫健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共青团具体负责;上海市采取“大手牵小手”的方式,今年招募超过12000名学生志愿者,以此缓解学校教师压力,还统一配送德智体美劳五大类别课程,近20家社会组织将为暑托班提供超过2000课时的公益课程,让托管项目“多起来”“活起来”……

总之,公办暑托班不能“一刀切”搞强制性,要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孩子三方的意愿,不搞摊派任务、政绩工程。同时,还要建立监管公办暑托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托管内容,打造优秀托管模式,在边办边总结的过程中慢慢探索。只有让暑托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公开透明,才能让家长和公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必须再次强调,开办暑托班是为了缓解家长们暑期看管孩子的压力,但家长们绝不能因此便当起了“甩手掌柜”,将托管服务与家庭教育分割开来,对孩子一“托”了之。托管机构也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多倾听家长、孩子、老师、公众的声音,不断提升托管服务品质,完善托管制度,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愿意、家长们放心。(作者:江西省青年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 丁君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