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新“贵”——生态平衡保护与发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7-12 16:52
2021-07-12 16: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贵州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以优良生态环境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对生态开展综合治理,坚持统筹保护和脱贫攻坚两个大局,坚持精准扶贫,生态先行原则,这是近年来贵州借助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密码。

近日,贵州出台赤水河“史上最严”流域保护条例,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启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林长+检察长”的工作机制……贵州生态成绩的背后,首先离不开制度改革创新的实践。

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市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八个方面45项具体改革举措;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编制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绿色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举办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此外,贵州全力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四大山脉生态廊道和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带,实施了乌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示范工程;推进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退田还湖还湿;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大有成效。贵州的石漠化治理成效曾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赞。

贵州还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固废等环境治理工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污染防治体系,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依托生态优势,大数据、大健康、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新动能。2020年,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率将近90%,经过生态重建,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森林覆盖率89.68%,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

数据显示,贵州退耕还林工程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等方面创造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901.87亿元/年。2020年全省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197.9万亩,产值160亿元,带动53万贫困群众增收。截至目前,贵州国储林项目投融资在全国排名第一,累计融资523.05亿元。

贵州还将竹、油茶、花椒、皂角归并为特色林业产业,作为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全力构建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文旅、品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特色林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量产值迅速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 7月12至13日在贵阳举行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聚焦“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主题,将助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