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网评

中国日报网评:独立自主,向航天强国进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21 15: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次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随后的飞行任务是中国快速发展太空计划中一个重要里程碑,引发全球的关注和赞叹。

航天空间发展步伐坚韧向前

航空航天领域被誉为“站在人类工业文明金字塔塔尖的行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这是因为其背后需要超强的技术支撑与巨大的资金支持。可以说,一般的小国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这一航天任务,而载人航天更是难上加难,光是一个空间生命维持系统就十分复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提起空间站大家只会想到目前还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这是由美国主导建设的一个空间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多次申请加入这一空间站,但都被美国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甚至没有邀请中国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参加实验,究其根本是害怕中国航天发展起来威胁到美国航天的地位而扼杀中国航天未来。

作为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时隔近5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又一次腾飞,不断刷新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据专家介绍,此次执行任务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完全使用国产芯片;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依托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测控由地基测控为主全面转为天基测控为主,地面站船测控为辅,减少对测站、测量船的需求,既扩大了测控覆盖率,又节约了任务成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艘飞船同时出厂,都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三号飞船作为本次任务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已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这标志着我们的空间站运行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建立。

航天强国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空间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其中,载人航天更是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被誉为人类航天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的必备技术。人类进入航天时代60余年来,仅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深刻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992年9月,党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突破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10年的攻关研制,空间站已进入到在轨组装建造阶段。同时,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上的科学机柜,均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了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已将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这足以表明中国在太空探索中已然走在世界前列。近30年来,中国航天人为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系列重大进展付出了无数艰辛和辛勤汗水,还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建成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按照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将全面考核验证四方面技术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满足未来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下的需求,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2016年以来,中国已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积极贡献。随着国际空间站服役期限的临近,在不久的未来,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很有可能只有中国的空间站。我们期待未来在太空的地球轨道上印有五星红旗的中国空间站里,将留下世界各国航天员驻足的脚步,并与中国航天员一道,遵循“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将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共同探索和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更高台阶。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经济兼职教授

陈新光

(陈新光)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