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走进伊川青铜小镇 解密仿古青铜产业化之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10日上午,“百年伟业路,出彩河南行”2021主流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走进伊川县烟涧青铜小镇。探访这个把仿古青铜器做成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马踏飞燕、天子驾六、妇好尊、三星堆文物、编钟、铜镜、仿古灯具等,这些小到数厘米,大到几十吨的各种精美仿古青铜器来自一个被誉为“中国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的地方,洛阳伊川县烟涧青铜小镇。仿古青铜器来自一个被誉为“中国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的地方,洛阳伊川县烟涧青铜小镇。

小村庄仿古青铜器做成大产业 年轻人传承创新传统技艺

烟涧青铜小镇位于伊川县葛寨镇烟村,该村古为秦楚丝绸商道上的青铜器铸造之地,有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历史,现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从事仿古青铜器的生产与销售,是全国仅有的各类青铜器铸造特色乡村,也是国内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也在201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广发青铜器仿古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仿古青铜器的失蜡法大体上包括制磨、制壳、熔模、浇铸、成型、着色六个步骤。“这些制作步骤对于技师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学习5~6年甚至更久,他们才能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技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仿古青铜器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进来,传统的失蜡法铸造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又在不断的创新,开创出了更好的市场。该公司直接或间接带动伊川一带青铜器生产、销售从业人员300余人, 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也鼓励附近村民们本地就业。

据悉,洛阳广发青铜器仿古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从事青铜器生产30余年,公司也从小型的家庭手工作坊变成为集模型制作、批量生产、外贸运输、礼品开发、批发零售的现代化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该公司发展电商平台,产品远销海内外,其中包括国内三十余个省、港澳台、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国家,销售额连年攀升,企业产品在传统文化的市场占有率连年提升。同时,该公司今年开始涉足跨境电商,入驻亚马逊电商,截止到4月中旬,销售额累计达758万元。今年3月,三星堆考古发掘也带动了该公司三星堆产品的关注度,公司又结合热度开发出“三星堆考古发掘盲盒”系列产品。

烟涧村2020年实现利税3000万元 未来将打造成综合性文旅小镇

目前,烟涧村拥有一定规模仿古青铜器公司26家,专业加工户180余家,有3200余人从事仿古铜器及相关产业。2020年,烟涧村仿古青铜器及相关产业总产值1.6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2020年以来,葛寨镇政府投资2000万元,对烟涧村青铜大道两侧及镇区夏宜线两侧4.8公里内600多户的地下官网、沿街建筑立面、道路、水系、文化广场、街心公园、景观文化艺术墙、沿街青铜雕塑等进行了全方位建设提升,小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伊川县人民政府正与有关方面谋划建设青铜文化学院和研学基地,未来将称为集青铜教学与研学、青铜研发与生产、文物修复、文物估值、文物交易、青铜论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小镇。

梨视频的杨浩鹏一路用单反记录了仿古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他欣喜的说:“烟涧村的青铜器都出口到国外了,小镇的产品能走出国门是对我们制作技艺的肯定。从建模到成品要经过6道工序,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做出来。有网友调侃这是光明正大的“造假”,我觉得这“假”要多造。”

(图片由刘冠杰授权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