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滨:以桃为媒 强产业富腰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10 16:5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10 16: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王店记忆粉子馍、烤面筋......

新里镇粉条、张里乡丁寨沟原浆酒......

6月9日,炎热的夏天抵挡不住游客前往淮滨县王店乡参加该县农产品展销会暨第六届血布袋桃采摘节的脚步。

时下,正是果蔬大量成熟和采摘的时候。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旅游方式,采摘游逐渐在城乡兴起。从春到冬,草莓、西瓜、桃子、杏子、葡萄……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鲜果,人们乐此不疲。

“听说一年一度的桃节来临。”闻讯从县城和其他乡镇慕名而来的上千名游客汇聚王店乡北庙村下溃村民组。刚从车上下来的孩子们急不可待的拉住爸爸或妈妈的手,要到园子里摘桃子、摘西红柿,去钓龙虾,还有靓男俊女们则去拍荷花、拍田园。一时间,整个小村沸腾了,轿车排成一条长龙,游人如织,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粉子馍有好几十年历史了,是淮滨县唯一一家,别的地方根本吃不到。”

“要说的还得是这里的‘血布袋’桃,好吃、正宗,口感非常不错,在别的地方根本买不到。”

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两位游客正在“争执”。

其中一位游客李源源告诉记者,“我几乎每年都来,这里变化很大,比前几年好了很多,车子进出也很方便,老百姓也富裕了很多。”。

地处淮滨、固始、潢川三县交界处的北庙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文化历史悠久,交通便捷。近些年,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勤劳朴实的村民依靠种植蔬菜和瓜果,发展生态旅游,群众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今年我种了500多棵桃树,专产‘血布袋’,来我这采摘都是老客户,昨天我还通过网络卖出1500斤桃子。”张绍忠告诉记者,“每年光桃子收入就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平时在白露河里捕的蚬子、小河蚌收入,一年还不错哩,早早地过上了小康生活,弟弟张绍强跟着我也种了200多棵桃树。”

“我们村的桃节已经成功举办好几年啦,一年比一年热闹。通过这个采摘节,群众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血布袋’桃真正成为我们村群众致富的主打产业。”北庙村村干部徐加宏说。

“以桃为媒”兴产业,除了北庙村的桃,王店乡刘楼村皖西大白鹅、宋营村的“小转椅”和渔网编织、赵寨村金银花、沙坝村小龙虾和泥鳅等17个村,和淮滨县15个乡镇的特色产业成果全部搬到桃节“荧屏”,让游客们“一睹为快”。

美丽乡村展新颜,大美王店乐“桃桃”。沟塘堰坝、星罗棋布的王店乡,白露河横贯其中,是个名副其实的淮上“小江南”,春天鲜花烂漫,紫云英、油菜花争相吃醋;夏季郁树葱茏,桃子甜蜜,这边麦田金黄、那边秧苗油绿白露河岸;秋季硕果累累,稻穗飘香;冬季柳挂银条、粉妆玉砌。春夏秋冬皆为美,全时全域可游玩。

近些年,王店乡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盘活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因势利导,持续发展优质水稻、稻渔种养、渔网编织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引导各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血布袋桃、金银花、紫云英、芡实等特色产业,精心打造白露河沿线生态旅游品牌。

王店乡党委书记吴晓玲满怀信心地说,“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强乡的产业支撑,提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由符浩授权使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