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制造”助力非遗技艺走向山外大舞台

“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头人张义苹(前排右一)在贵州丹寨蜡染合作社内画蜡(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苗族手工艺人在贵州台江苗手工合作社扶贫工坊内进行苗绣制作( 8月22日摄)。

“妈妈制造”助力非遗技艺走向山外大舞台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2021-06-01 14: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头人张义苹(前排右一)在贵州丹寨蜡染合作社内画蜡(8月23日摄)。

“‘妈妈制造’使贫困地区的女性完全可以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实现一种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南静介绍。 “妈妈制造”公益项目由中国妇女基金会联合北京蚂蚁力量于2016年共同发起,希望通过对中华传统非遗手工艺的梳理,联合设计师共同创作具有东方文化符号、又符合国际化审美的文创产品,再交给具备一定生产技能的低收入女性制作,使这些女性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改善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该项目启动至今将近三年的时间,已经在全国13个省建立了46家“妈妈制造”合作社,直接帮扶了4000多人创业和就业,推动当地的低收入女性居家就业、提高收入。项目通过“妈妈制造”平台的运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手工艺,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探索将非遗手工艺和现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例如在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合作中,共同创新并发布了以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为灵感、融合中国非遗艺术的手工艺品,包括贵州丹寨蜡染丝巾、贵州台江苗银耳环、江西景德镇骨瓷瓷盘、云南掇花绣抱枕、苗族蜡染笔记本等。 “妈妈制造”通过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的方式,将小小的非遗手工艺品带出了大山,带着妈妈们的手艺和心意,向世界传播美和温暖。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苗族手工艺人在丹寨蜡染合作社内制作蜡染(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苗族手工艺人在贵州台江苗手工合作社扶贫工坊内进行苗绣制作( 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一名苗族手工艺人在贵州台江制作苗银耳环(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韩晓雨 摄

一名苗族手工艺人在贵州台江展示手工苗银耳环(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韩晓雨 摄

“妈妈制造”项目首席设计师张肇达(左二)在丹寨蜡染合作社内与染娘交流(8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来自贵州的绣娘王帮玉(右)在北京时装周的展览上观看一件刺绣服装(9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来自贵州的绣娘王帮玉(左一)与同伴在北京时装周的展览上观看京绣作品(9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头人张义苹(左)和中国妇女基金会工作人员在“2019中国·丹寨非遗文创节”上展示“妈妈制造”非遗文化手工艺产品(8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一名观众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纪念品商店内选购“UCCA×妈妈制造”非遗手工艺品(8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新华网客户端)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