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郏县王集乡汪庄村西头的韭菜种植基地内忙碌
“现在正是韭菜管理忙的时候,每天都有活儿,一天工钱80元,忙完活儿不耽误接孩子。”5月26日,在郏县王集乡汪庄村西侧,正在韭菜种植基地忙碌的村民雷麦娥说。
汪庄村距县城约两公里,之前集体经济基础薄弱。2019年,在乡党委带领下,村党支部试着将“双违”整治腾空的18.3亩地复垦种植无公害韭菜,收入的55%归集体。尝到致富甜头后,该村去年又流转土地扩大到65亩。“预计今年村集体可增收20万元,以后再修路、搞绿化、提升人居环境,我们就不愁了。”村党支部书记姚战京笑着说。
近年来,郏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形成了蔬菜种植、乡村文旅、香菇种植、红牛养殖、陶瓷加工等一大批村集体经济产业典型。目前,全县377个行政村全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其中,年收入5万-10万元的136个,占36.1%;10万-50万元163个,占43.2%;50万元以上11个,占2.9%。
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在查看菌棒长势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郏县夯实基层堡垒,着力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村级干部队伍,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得稳、走得远、见效快。2021年,全县选出村“两委”委员2402人,其中“能人型”党支部书记288人、“能人型”其他村干部1412人。同时,860名优秀人才被纳入村后备干部。该县因村制宜、一村一策,依托三苏文化、饮食文化、古寨文化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农家乐”。对资源匮乏的,实施土地流转、发展优势产业和引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
为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郏县推动建立财政、土地、金融、社会“四位一体”的扶持政策,把资金资源集中打捆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冢头镇李渡口、安良镇段沟等9个村为试点,各投入5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先进带后进、消除“空壳村”。为强化土地支持,郏县通过有偿回收闲置宅基地、“双违”整治等,对“四荒”土地进行复垦,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利用,通过流转发包、收取租金增加集体收入。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已盘活利用农村土地3.68万亩,复垦土地2.1万多亩;整治“双违”问题13423宗,腾空土地10156亩。
思路一变天地宽,大胆革新辟财源。在土地复垦的基础上,郏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产业合作”“党支部+巩固脱贫”等方式,因势利导,在产业链上成立党组织,将从事相关产业或有从业意向的党员编到同一个党组织,成立了文旅产业党支部、铁锅产业党支部、陶瓷产业党支部、果蔬种植产业党支部,指导帮扶530余名党员,领办合作社或依托合作社示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无钱办事’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
(图片由张鸿雨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