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广州4月21日讯(记者 王志永)4月20日,中国网记者一行来到广州,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向一同在广东采访的媒体团介绍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
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有5.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
马兴瑞表示,经过近四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马兴瑞强调,谋划大湾区建设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充分考虑港澳所需所想,积极回应港澳重大关切,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马兴瑞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广东省把规则街接作为打破壁垒障碍的关键,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
在 CEPA框架下,广东探索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依托“数字政府”平台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近三年,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多亿元。
在金融领域,马兴瑞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正在有序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开展FT账户业务,“深港通”、“跨境理财通”、跨境移动支付等便利措施已落地实施。首期规模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已投资184亿元支持23个重点项目。累计276家广东企业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为加快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广东已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如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广东已布局建设10家省级实验室,并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到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工作;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税负水平与港澳趋同。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
广东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内地就业许可,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同心圆计划等交流项目,三地合作建设13家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与此同时,广东省为了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的重大科技计划,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
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广东省积极引进港澳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开始动工建设,35家港澳资医疗机构在广东落地,并可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随着大湾区社保政策的有效街接,广东省面向港澳居民发放社保卡近12万人,常住广东的港澳居民超过30万人。目前,广东的中、小学有9.5万人港澳学生就读,广东的高校有1.4万港澳学生在读。
马兴瑞表示,三年多以来,大湾区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效应不断增强。目前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首位。
马兴瑞说,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大湾区创新实施“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模式,2/3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王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