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民和南京教授联手“转化”水稻栽培技术

4月12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左二)带着学生与种粮大户赵祥榕(右一)商讨水稻播种育苗相关事宜。4月12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中)向随行学生讲解水稻育秧播种机的使用方法。

贵州农民和南京教授联手“转化”水稻栽培技术

来源:新华社 2021-04-14 08: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12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左二)带着学生与种粮大户赵祥榕(右一)商讨水稻播种育苗相关事宜。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华社贵阳4月13日电(记者刘智强)4月12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优质稻高产实验示范田里,微耕机正把水田平整,种粮大户赵祥榕和南京赶来的教授李刚华等正在会商播种育苗。赵祥榕最近喜滋滋收到“大礼”,他和李教授等联手“转化”山地水稻栽培技术的项目,通过了贵州省科技厅立项,获得经费支持。

今年37岁的赵祥榕,是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种粮大户。这个科技立项为“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类别,总体目标是“解决贵州山区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用工难用工贵,肥料农药投入过度,环境损失风险大、水稻产量不高等问题,实现水稻栽培技术规范化”,具体指标包括集成单季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套,稻谷亩产由5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等。

4月12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左三)在讲解水稻育秧播种机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科技太重要了!没有科技支撑只能‘看天吃饭’。”赵祥榕说,2018年,麻江县发生特大洪水,沿河梯田里他种植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陷入绝望。接到求援的李教授从南京赶到,给予排水、补肥技术指导,创造了平均亩产666.1公斤的高产纪录。探索科学种田,如今他和妻子将每天气温填入表格并绘制成趋势线,同时登记当天的风力、湿度、气压。“传统种田看节气,其实要想优质、高产,还要考虑气象变化。”

联手“转化”的这个科技项目,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参与获农业农村部表彰的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我国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为基础。李刚华对记者说,希望能有更多像赵祥榕一样踏实、认真的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他们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

4月12日,在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中)向随行学生讲解水稻育秧播种机的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麻江县是山地农业县,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从2012年至今,南京农业大学一直结对定点帮扶麻江县,在锌硒米、菊花、红蒜等产业方面展开扶贫,助推“党建兴村、产业强县”,成效显著。

(刘智强)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