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燕风筝:忙趁东风放纸鸢

来源:新华网
2021-04-03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罗鑫)每逢清明节气,草长莺飞,在公园里、河岸边总有不少人在放飞风筝。放风筝是一种康复养生之道,古已有之。史书记载:“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人们在踏青放风筝之时,要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关节部位,使全身都能够得到锻炼。如今,偶见女孩们穿上汉服放风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明前后,春暖花开,气流上升,和煦的春风里,最适宜放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地域文化不同,中国风筝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北京风筝已有数百年历史,至清代,北京风筝形成了独特的京派风格。放风筝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扎燕风筝,即北京人俗称的“沙燕”,是北京风筝流派之一,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造型是北京居住的一种燕子演化而成。“沙燕”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人格化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

燕子来了意味着春天到了。一些人运用中国传统美学观点,创造性地把拟人的方法运用到风筝上,在保留燕子形体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人格。将人的精气神注入于风筝之中,创造出了沙燕风筝。从事了20多年沙燕风筝制作的北京手艺人杨利平介绍,沙燕风筝家族成员众多,既有比喻健壮男子的肥燕,也有窈窕淑女的瘦燕,有代表恩爱夫妻的比翼燕,更有他们的后代,在婴儿、小孩和青年这三个成长节点,分别以雏燕、小燕、半瘦燕来定格。

做一只沙燕风筝的工序十分考究。“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风筝的骨架需要选竹、劈竹、弯、削、接五个步骤完成,竹子是制作风筝骨架的主要材料。“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纸或绢为一般传统风筝的制作材料,着色鲜艳亮丽,更能体现中国风筝的魅力。“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手绘风筝短则需要一周时间,长则一个月。有的还会装上发光管,晚上也能放飞。”杨利平说。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