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两会政治季的“重头戏”,全国人代会5日开幕。此时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事关中国未来走向的多项议程引发关注。从三个词,外界可以试着读懂今年两会,也就可以读懂当下的中国。
一是连接。2021年,中共“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中国两个“五年规划”衔接,全国两会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连接点。
官方议程上最有体现,回首2020、计划2021,总结“十三五”所获、布局“十四五”开端……时间上的承上启下成为关键词,事关中国的未来走向。
此时,两会的另一种连接更为凸显。两会的学生课业负担重怎么办?“空巢青年”谁来爱?如何便利“银发族”?……民众当下生活中的诸多诉求,被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到最高议事厅,共商解决方案。他们的履职尽责,将普通民众和最高议事厅相连接,正在诠释着中国式民主。
二是链接。2021年的两会,给出了一个指向未来中国的“超链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这是一次兼具想象力和确定性的构画。近点,它指向2025: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远景,它预览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每个人或许都想过,5年后自己什么样?10年后,自己的生活又将如何?这份官方“链接”,从国家视角给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遐想空间。
而对世界注视中国走向的人来说,未来的中国是否可预判?其中依然有确定性的回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变的逻辑依然是,互利共赢。
三是联结。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两会让人看到,新冠病毒前,中国联结各国抗疫的同心共情未曾改变。
“中国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不是为了谋求地缘政治目标,也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共同努力,争取早日战胜疫情。”“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从人大政协发布会的官方声音,到写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官方文本,两会显示出,如何走出疫情阴霾,中国选择与世界站在一起。
而透过历史交汇处的两会,一个未来的中国,世界的中国,样貌更加清晰。(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梁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