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过去20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成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农业领域,中方基于非洲国家实际需求,着重巩固、提升非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在畜牧、水产、园艺、农业产业化等多方面提升非洲农业的“造血”能力,支持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非双方从援助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中国专家团队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广泛好评。
2020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年。20年来,中非双方务实合作,成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范。
巩固和提升非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为支持非洲国家农业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减轻饥饿和营养不良,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框架下在非洲实施了20多个南南合作项目,基于非洲国家农业发展实际需求,通过“授人以渔”提升非洲农业的“造血”能力,有力地支持了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例如,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5年-2017年在乌干达实施管理了两期南南合作项目,共有47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乌干达农业生产一线,与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在粮食生产、苹果产业化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水产养殖饲料加工等领域进行了技术示范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乌干达农业产业化。
项目结束时,乌干达农牧渔业部及FAO驻该国代表处为中国专家组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成效斐然//
在粮食生产方面,项目点杂交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9-10吨,约为本地高产品种的3倍,杂交小米的产量约为当地常规品种的2-3倍。项目示范带动乌干达境内十多个行政区生产小米70公顷、水稻60公顷,增强了该国发展农业、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信心。
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在布达卡项目点,中国专家“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民Sagula Robert成为了杂交水稻种植专家。他说:“我种了20多年的水稻,这是我见过最高产的水稻,我相信中国杂交水稻,相信中国派来的专家,感谢中国政府。从此以后,我要改种中国杂交水稻。有了钱后,我要把几个孩子送到大学,还打算把现在的房屋拆掉,修一套新房,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杂交水稻和其他新的农业技术。”
在畜牧养殖方面,专家组设计利用氨化饲料解决饲料质量问题,修建年产氨化饲料72吨的氨化池2口,可解决240头牛或1200只羊一个月的饲料需求,同时提高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提高可食性和适口性,有效解决旱季缺草问题。针对进口鸡笼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担的问题,专家组自行设计了木制鸡笼并积极推广,对扩大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水产养殖方面,中国专家开展鱼苗孵化、幼苗运输、鱼塘设计及养殖、稻田养鱼、饲料加工等示范项目,使小规模饲料加工产量每天达到800公斤,鱼苗孵化率从20%提高到80%、幼苗运输成活率从79%提高到98%以上。
在园艺方面,中国专家指导乌干达农科院开展苹果砧木繁育150万株,是过去四年总量的两倍。在卡贝拉项目点,中国专家开展的苹果综合技术指导使果农收益增加了5倍。此外,还开展了“坡改梯”及天然集雨工程示范,改造面积4000平方米,蓄水150立方米,提升了乌干达农业部示范苗圃的生产能力;开展了食用菌、马铃薯试验生产及芒果实蝇、柑桔黑斑病的防治试验,在大面积生产应用中极有价值;建造两处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型,展示出推广潜力。
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在做好生产指导的同时,中国专家组还通过红薯粉、牛肉干等加工项目延长价值链;通过“企业+农户”方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通过指导“稻田养鱼”“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以项目为桥梁,促进中国四川企业投资2.2亿美元建设“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乌干达总统出席开园仪式,表示园区对于该国发展意义重大。
//广受好评//
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专家技术人员脚踏实地、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扎实开展工作,不仅传播了实用农业技术,更将真诚与友善带到了乌干达。中国专家组勤劳肯干的工作态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绩,赢得了乌干达自下而上的高度认可。当地人赞扬中国专家“友好、勤奋、不隐瞒技术”。
乌方项目协调员James Tumwine博士指出:“那些受益的农民很高兴,他们看到了作物产量提高,同时也与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他们学会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有一个地区的农民以前从来没有养过鱼,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现在他们那里的渔业产品产量很高;在另一个地区,原先从来不种稻米,现在采用了来自中国的种植技术,那一地区已经开始出产水稻,将来有可能成为非洲最大的稻米产区之一。”
2019年11月,为继续支持乌干达农业发展,在中国-FAO南南合作十周年高级别会议期间,中国、乌干达、FAO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乌南南合作(三期)项目三方协议。
图片来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成功经验//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在中非合作的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乌农业南南合作项目正是上述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也是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原因。
一是真诚友好、发展为民。项目关注乌干达农业发展的弱点、难点,基于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中国专家用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因地制宜推广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小农户承受能力的实用技术。这些技术符合当地需求,成本低、易操作、见效快、好推广,特别适合小农户,真正做到发展为民。
二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专家在因地制宜做好技术传播的同时,还通过延伸价值链、开发市场、促进双边交流等形式带动农业投资与贸易。通过项目平台引进中国企业对乌负责任农业投资,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资投入不足、市场连接不畅等问题,撬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生产活力,增强了南南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三是平等相待、务实合作。在中乌南南合作项目里,双方分别为“合作国”和“东道国”,而非“援助国”和“受援国”。两国政府坚持权责平衡,中国政府作为“合作国”提供技术、资金和专家,而乌干达政府作为“东道国”,为项目开展匹配必要资源。双方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协商、通力合作,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了机制保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Model for cooperation”
责编 | 柳洪杰
编辑 | 张 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