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破陋习——沈丘7000多老人“回家”享天伦

“生活作息和吃饭习惯都不一样,孩子一结婚,老人就找地儿盖个小房单住,大家都这样。在追求“老有所养”的过程中,沈丘县还注重“因户施策”,找准每个家庭的“症结”所在,个性化解决问题。

扶贫破陋习——沈丘7000多老人“回家”享天伦

来源: 大河网
2020-12-22 10: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赵春喜通讯员肖飞)“生活作息和吃饭习惯都不一样,孩子一结婚,老人就找地儿盖个小房单住,大家都这样。”12月19日,78岁的姜自安对记者说,上年纪的老人独居“趴趴房”,以前是村子里“约定俗成”的规矩。

姜自安是沈丘县周营镇李楼营村人,2018年以前,他和老伴就居住在村头低矮的“趴趴房”里。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期走访过程中,沈丘县发现这种现象在不少村子里都普遍存在,不仅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还严重危害社会风气。

为了改变“儿子媳妇住高楼,老头老婆住地头”的不良现象,沈丘县委专门制定“扶贫扶志”工作计划,把道德建设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教育,“孝文化”专场巡演等活动,营造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以身边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群众破除陋习。

近年来,该县共评选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各1500余户,7862户独居老人与子女合户合住,“扶贫扶志”效果显著。近日,在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本报摄影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王天定就讲述了自己两次到沈丘县周营镇李楼营村采访,村里老人从独居“趴趴房”到回家与孩子同住共享天伦的巨大转变。

在追求“老有所养”的过程中,沈丘县还注重“因户施策”,找准每个家庭的“症结”所在,个性化解决问题。

刘湾镇黄楼村的孙亚鹏是家中独子,父亲孙金恒患病生活无法自理,一直由母亲照顾。2019年年底,孙母也突发疾病。在孙金恒的坚持下,孝顺的孙亚鹏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家照料双亲,一家人生活越发拮据。

私立养老院费用太高,公立养老院能否在优先满足农村五保对象入住的前提下,吸收像孙金恒这样的困境家庭老人自费入住?分包刘湾镇的沈丘县委宣传部长赵振在参考相关政策并同民政部门协调后,最终让孙金恒夫妇以每年两万元的价格自费入住镇养老院。

“我们在这里住着很方便,亚鹏现在在上海工作,一个月能挣七八千。他能扛起这个家,就算不在身边,也是对我们的孝顺!”孙金恒说。

据了解,沈丘县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过程中,着力为弘扬孝老爱亲、倡树文明新风提供支撑,县财政投入5500万元,在各乡镇养老院新建、改扩建房屋1065间、增加床位2130张,有效保障各类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编辑:史海山)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