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广东省扶贫办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与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一道,历时半年采访拍摄制作,首部全景式反映广东对口支援西部省(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大型4K纪录片《脱贫攻坚万里行》开播仪式在广州举行。该片高清版21日晚21:00在广东新闻频道首播,《脱贫攻坚万里行》系列纪录片总共6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新疆、西藏每个省(区)各一集,每集时长30分钟。
采访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2020年7月,《脱贫攻坚万里行》正式启动拍摄。多个摄制组从广州出发,沿着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分多路进发,最后分别抵达西藏、新疆。摄制组走遍了广东对口支援西部省(区)的所有地级市(州),40多个贫困县(区),行程合计超过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真实记录16个少数民族脱贫奔康
摄制组采访了广东对口支援西部省(区)16个少数民族代表,包括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傣族、羌族、苗族、瑶族、壮族、彝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水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门巴族等,采访的少数民族数量接近我国现有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
深入秘境匠心打造震撼视觉大片
为了发掘最真实、最动人的脱贫攻坚故事,《脱贫攻坚万里行》摄制组深入西部省(区)的边远地区、秘境部落,有滇藏交界的大山深处,独龙族的唯一聚集地——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有世界上离海洋最遥远的陆地,中国的最西端——新疆自治区柯尔克孜自治州托云牧场;有中国唯一一个纯正白种人民族塔吉克族的聚集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位于中印边境的秘境之地墨脱……摄制组深入秘境,不仅挖掘到了动人的脱贫故事,也给影片带来了媲美大片的震撼视觉效果:寸草不生但又多彩斑斓的新疆七彩山;绵延不绝的高原、沙漠;白雪纷飞的藏区草原;美丽险峻而又原始古朴的怒江大峡谷……
90后女编导眼中的暖心故事
由6人组成的编导队伍当中,有5位是女性编导,其中大多是90后新闻工作者,在数万公里的跋涉中,她们冒着被云南怒江高黎贡山落石击中的危险,跨过西藏墨脱塌方公路的泥泞,穿越四川甘孜的漫天大雪,行走荒无人烟的戈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带着责任走进一户户贫困家庭,满怀深情真实记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动人故事,让青春在火热的新闻采访现场绽放光彩。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曾是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的詹健飞,在完成对口帮扶融水的工作后,主动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带着妻子女儿,从广东举家迁往这个苗族自治县,只为在桂东地区建立首个县级专业的创面修复科室。一年多时间,詹健飞在融水做了1200台手术,其中480台是为县内引进的新技术,赢得融水人民的交口称赞。
在祖国疆域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边陲,柯尔克孜族的吐尔买买提·马提一家,从爷爷辈就从事护边员的工作,在广东的支援下,几十年来,守边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疆喀什,一场意外夺走了吐汗·色来丈夫的双腿,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她的身上。在广东东莞的帮助下,吐汗·色来成为棉纺厂的一名女工,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原本柔弱的吐汗·色来变得乐观、好学、刚强,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她开心地告诉编导:我不怕苦,我觉得自己很厉害!
在西藏墨脱,67岁的门巴族老奶奶白卓玛患眼疾一年多,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广东佛山援藏工作组上门与白卓玛老人见面结亲,并带着老人家走出这辈子从未曾走出的深山,到林芝市医院诊治,老人终于重见光明。在广东的帮扶下,墨脱人民医院成功升级为二甲,许多像白卓玛一样的老人终于可以实现就近接受治疗。
在四川凉山,来自佛山的扶贫干部胡安泉,两年时间走遍木里县的原始森林、深山峡谷,终于寻找到了木里县的脱贫“药方”——利用木里的绿水青山,形成木里的药材产业体系“药王谷”。这位来自佛山的“胡伯伯”还资助了当地15名贫困孤儿,弥补了孩子们内心父亲的缺位。而在位于大凉山深处的盐源县,从佛山来的扶贫干部廖流波,带着一壶热水、一个睡袋,用两年的时间,盐源县的30个乡镇中,他已经跑遍了25个,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睡袋书记”。
开播启动仪式上,广东新闻频道正式发布《脱贫攻坚万里行》纪录片的高清版,12月21日起,高清版逢周一至周五每晚21:00在广东新闻频道、触电新闻闪亮登场,并在全网推送。接下来,《脱贫攻坚万里行》纪录片4K版本以及系列报道和其它融媒产品也将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