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黔西南州委机要保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3月9日,到兴义市威舍镇阿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时,我的小女儿刚好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可脱贫攻坚战“军令”如山,我只好将女儿送到乡下交给古稀之年的老母亲照顾,然后,第一时间向阿依村的父老乡亲报到。
刚到岗就碰上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和市级交叉检查两桩大活儿,面对各种资料数据,我彻底蒙圈了。
为了尽快适应和进入工作状态,无论白天夜晚,只要有时间我就到农户家去拉家常、交心谈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八类重点人群进行遍访,面对面交流,了解每家每户的所需所求并一一建立台帐,为此,已经整整记满了我的3个笔记本,手机里存储了6000多张照片。
掌握了村情民意,心中有了一杆秤。
脱贫致富,产业开路。我始终觉得,一个村要想发展,贫困户要想脱贫,没有产业行不通。
我和村支两委干部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综合阿依村大伙的意见后,引导村民种植生姜、薏仁米、高粱、魔芋等经济价值高、见效快、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养殖以山羊、生猪、小黄牛等为主。
村民杜荣付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种植的20余亩生姜今年实现增产增收,实现亩产5000余斤,收入达20余万元。还有我的包保户郭清华家,通过我多次上门和他交心谈心帮他理清发展思路后,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家里的土地全种了生姜和薏仁米,还养殖了120余只山羊,再加上水库土地征用补偿,今年总收入超过了30万元。
如何增加就业、稳固脱贫成果也是我和村支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阿依村通过推荐、引导外出务工851人,一般劳动力1453人就业,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
现在,阿依村各村民小组有了文化广场,最边远的大木厂组公路也硬化投用,结束了大木厂组乡亲们祖祖辈辈人背马驮的历史......桩桩件件,每一项工作,阿依村的父老乡亲都看得见、摸得着,也得了实惠。
扶贫一时,收获一生。在脱贫攻坚一线,我和全国19.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一样,在脱贫攻坚一线初心闪耀扶贫路,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带领贫困群众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我为自己能参与到这次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为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感到自豪。(记者 肖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