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11-26 05: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面貌更加清晰,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自宫西路向西延伸400余米,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墙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说,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多个网格内均曾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显示出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为研究二里头遗址城市规划、社会分层、礼仪制度等提供重要资料。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4100年,整体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现存东、北两段城墙,长300米—600米,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城址东城墙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东说,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发现一处粮仓仓城,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城址坐落在人工垫筑台地上,外围发现两周夯土围墙,外围墙圈围面积1243平方米。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曹艳朋说,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平顶山余庄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50余处,其中龙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礼制色彩最明确的龙山文化墓葬,为研究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资料。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目前推测,黄山遗址应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说:“这5个项目和夏文化遗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取得的新进展,丰富了夏文化的内涵,延长了夏文化的轴线,增强了夏文化的信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此次通报的5项重要发现,将有力推动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整体框架下,围绕夏文化与夏代史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加强统筹部署,持续推动有关地区文物部门、科研机构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6日 10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