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指尖城市】安徽合肥:科技为生命线“保驾护航” 智慧守护城市安全

合肥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系统运行日益复杂,城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2020·指尖城市】安徽合肥:科技为生命线“保驾护航” 智慧守护城市安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26 07: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0月26日电(记者 许聃)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公共安全成为城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合肥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区域性特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系统运行日益复杂,城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科技让城市更智慧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面向城市安全重大需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对基层数据进行安全模式分析,从而实现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管理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到“事前事中预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围绕灾害环境下社会系统安全科学前沿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灾害环境模拟与监测、致灾机理研究与预警、灾害大数据分析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为重点,致力建设国际领先的公共安全科研设施。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平台(中国日报网 许聃 摄)

城市生命线安全智能化研究实验平台是世界上首个等比例、全尺寸综合埋地管线实验平台,满足供水、燃气、排水、热力等各类管线单一灾害和综合耦合灾害机理研究,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的健康诊断评估理论与方法、监测预警处置与风险管控体系、装备研制与标准规范制定的研究。

管道漏失检测智能球(中国日报网 许聃 摄)

听声音也能查隐患,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管网泄露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并对微小渗漏点进行精准定位,清华合肥院通过自主研发管道漏失定位智能检测球,实现了对管道泄漏或气囊检测的全范围覆盖。

据工作人员介绍,泄漏量≥0.3升/分钟的泄漏点即可被“智能球”检测到,定位精度在两米范围内,单次运行时间大于15小时,单次检测距离超过20公里。通过改变水压,“智能球”可轻松通过弯头、阀门等障碍物。

科技让城市更安全

为了保证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管网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围绕“大产业、大安全”推动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合肥市正逐步构建起城市安全管理和风险主动防控的新模式。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中国日报网 许聃 摄)

工作人员介绍,“生命线的桥梁检测系统类似于我们人体的标准心电图,每天早晚进行两次评估,通过这样一个指标就可以快速评估桥梁当前的运行情况,这样解决了传感器数据的快速融合和分析技术,大大提高了桥梁运行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如今,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监测范围涵盖合肥市51座桥梁、2000多公里的地下管线。运行两年以来,系统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已成功预警管网泄漏可能引发燃爆险情171起,供水泄漏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险情57起,监测到沼气浓度超标报警2048起,供热管网运行异常事件9起,泵站运行异常事件37起,桥梁重型车辆超载事件4000起,车辆撞击、桥面重车堵塞等突发事件21起。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与检测前相比下降60%,风险排查率提高70%。有效保障了监测范围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提升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许聃)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