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新脉动】洱源:守护一池清水 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堡垒

【西部开发新脉动】洱源:守护一池清水 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堡垒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10 15:2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10 15: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6日,“西部开发新脉动”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理市以北的洱源县,考察位于洱海源头的茈碧湖草海湿地。

(摄影:张天磊)

记者了解到,波光潋滟的茈碧湖,因湖内生长茈碧花得名,是洱海最大水源补给湖泊,也是洱源县城居民饮用水水源地。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周边农业及渔业的侵蚀,草海有害生物泛滥,植被单一,养殖污染较为严重。为控制茈碧湖片区5万多亩农田面源污染和1万余人的村落污染,构建茈碧湖饮用水源生态防护屏障,实施了草海湿地建设工程。

(摄影:张天磊)

该工程以农业、农村面源低污染水处理及保护茈碧湖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兼顾生态景观提升,以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要设计目标。茈碧湖草海湿地建设面积为650亩,低污染水处理规模为8.5万立方米/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沉沙池建设、引水堰建设、库塘湿地系统建设、有害物种清理、生态堤埂建设、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停车场及生态附属设施建设等。

(摄影:张天磊)

茈碧湖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郭彦斌,自2008年开始从事洱海环境保护工作,至今12年时间,见证了洱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历程。他向记者介绍到:“草海湿地作为茈碧湖8000多亩湿地的缩影,在建设过程中,先将水域50至80公分的底泥掏出,堆积成湖间梗和生态岛,并引入具备观赏性和经济效益的莲藕、睡莲等作物,这些作物对水体修复和净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长期运作,草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摄影:张天磊)

目前茈碧湖草海湿地已完成了19种乔木、22种灌木、14种水生植物种植,对恢复源头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源地,削减区域污染,减轻入湖污染负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改善入河水质,恢复流域水体的水质功能;同时,进一步恢复洱海流域生物多样性,构建流域生态系统堡垒。

“茈碧花很挑水质的,水质不好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它根本就不会出现。而现在茈碧花随处可见,白鹭也回来了,一个人、鸟、植物和谐共处的茈碧湖呈现在世人面前。” 郭彦斌说,茈碧湖湿地建成后,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茈碧湖的旅游价值,吸收了大量游人前来观光,既起到环境工程治污的作用,又起到环保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是一条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好路子。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