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正酣

”月色下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达吽小镇,人潮涌动,瑶族同胞载歌载舞,端着酒坛给前来小镇的游客敬酒,好不热闹。沿着之字形的公路行驶,经过约两个小时,就来到了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屯。

脱贫攻坚“战”正酣

来源:经济日报 2020-09-30 06: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枝花朵不芳香,一只鸟儿不成双。远方的客人举起碗,大家一起笑一场。”月色下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达吽小镇,人潮涌动,瑶族同胞载歌载舞,端着酒坛给前来小镇的游客敬酒,好不热闹。

达吽小镇是该县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点,目前安置搬迁群众3206户1.4万人,其中贫困户2231户1.01万人。小镇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地创意最新、游客最多、人气最旺、就业最方便的安置点。

小镇上,贫困户覃庆妹在忙碌地制作家乡美食贡川油馍。她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我开始在小镇摆摊。不收摊位费,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小镇生活挺好。”

小镇上,瑶族同胞们生活幸福。而那些还没有从深山中搬出来的瑶族同胞们,现在的日子也是“今非昔比”。

沿着之字形的公路行驶,经过约两个小时,就来到了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屯。

胜利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全村现有1342户6191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2户5183人,瑶族人口占比90%以上。

“我们经常用‘穷得叮当响’形容一个地方的贫穷。过去的胜利村可是穷得连‘叮当’都不响。弄代屯有27户共148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胜利村第一书记王晖向记者介绍起当地的情况。

“要是前两年来到这里,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王晖告诉记者。如今,路修好了,胜利村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驻村工作队队员覃芳青说,弄代屯建了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养殖场按照“党旗引领,联建联养”运行机制,采取村党支部领导、党员干部挂点、党员能人带动、产业公司合作、贫困户参与的方式运行。去年以来,弄代屯及周边共发动群众种植牧草100亩,先后分批引进良种肉牛120头,带动贫困户99户。

“正如‘胜利村’村名一样,脱贫攻坚、如期摘帽在这里一定会取得胜利。”雅龙乡副乡长覃艳和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