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在青砖上勾勒出的图案,郭爱军用雕刻刀把牡丹的每一片叶子、花瓣和每一根枝条都雕刻出来。牡丹是郭爱军最喜欢的图案,完成的作品将用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建筑装饰。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的砖雕,在带有花、龙、凤、鸟、云等图案的寺庙、园林和民居中被广泛使用。
33的郭爱军是一名学徒,从事砖雕已有五年之久。砖雕的第一步是打磨青砖,郭爱军回忆说,他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学习和练习把青砖磨平。
“我最初一直在进行重复性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对这份工作感到不耐烦,”回忆最初学习砖雕的时间,郭爱军说。最初三个月,郭爱军雕刻的作品都是模仿师傅的,三个月后,郭爱军首次在一块24厘米宽、30厘米长的小砖上雕刻出了有着自己思想的作品——竹子,他逐渐意识到打好基础是掌握这项技能的关键。
郭爱军的月收入在5000元到6000元之间,“砖雕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他解释说,“在车间工作时人会吸入大量灰尘,而且雕刻工人的指尖和手掌上都长有厚厚的老茧。”但郭爱军说由于对工作太过于热情,他有时会忘记时间,甚至会忘记吃饭。
郭爱军认为雕刻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现在有几个年轻人从事砖雕,我觉得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很有意义。”郭爱军相信自己可以在两到三年内完全掌握这项技能,并能自己雕刻所有的图案。
郭爱军的想法对张海林这样拥有20多年雕刻经验的工匠来说是一种鼓舞。
张海林生活在一个登记在册的贫困家庭,每月收入7000元的张海林是一家6口人的经济支柱。对张海林来说,砖雕不再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是一种艺术创作。他说:“我们希望真诚、认真地教授那些有耐心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年轻人。” 张海林说他自己至少还能再雕刻20年。
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临夏当地一家砖雕公司的总经理范祥军凭借砖雕工艺创办了砖雕作坊,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帮助当地脱贫致富。
临夏县目前还尚未从国家贫困县名单上除名。
范祥军创办的工作坊每年为120人提供四期关于砖雕的工艺和背后文化的培训。他说:“大多数受训者来自贫困家庭,而且对这项技能很感兴趣。”范祥军说,工作坊为学员和当地贫困家庭创造了就业机会。
目前有42人参加了范祥军的工作坊,其中37人来自贫困家庭。他的公司每年生产约5万平方米的砖雕,大部分产品销往西北省份。
为创新传统工艺,临夏县与高校合作,提高雕刻技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目前,该县已开发出28种以砖雕为原料的小而精致的产品,如小花盆、饰品等,平均价格200 - 300元不等。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管兰生表示:“只有将非物质遗产作品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结合,这种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管兰生和他的团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立了一个传统工艺作坊。文化产业将扩大砖雕工作的市场,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减少贫困。
临夏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韩杰和说,目前,临夏县的砖雕产业产值接近5亿元,为30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700人来自贫困家庭。砖雕已经成为临夏的一项主要支柱产业。
“我们将继续开发新的雕刻材料,重点推广临夏砖雕,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夏砖雕。” 韩杰和说。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