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于民间的草根运动—中国式摔跤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14 10:0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14 1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9月6日,北京安定门一体育馆内,“跤坛老将”胡万年(右)在场边观看学生们训练。 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中国日报9月14日北京电(记者 魏晓昊) 北京安定门一体育馆内,一群中国式摔跤爱好者在一起训练切磋,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几个月前也没有间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们的训练被迫从室内搬到了户外,在公园的一角吸引着路人的驻足观看,不时还会传来几声叫好。

2020年9月6日,北京安定门一体育馆内,学生们在训练中。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9月6日,北京安定门一体育馆内,学生们在训练中。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中国式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起源于徒手武术中的一门专门技术。它是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

2020年6月12日,北京海淀一小区内,学生们在小区广场上练习基本功。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9月8日,北京海淀一小区内,乘凉的居民观看中国跤训练。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据“跤坛老将”胡万年介绍:“现如今,喜欢中国式摔跤的人数在日益增长,但传统技法流失较为严重。他个人只能将掌握的技法和训练方法尽可能传承下去,也算对得起祖辈的教诲。”截止目前,他收下的学生有50人左右。

2020年6月12日,北京海淀一小区内,学生杨帆(左)与搭档在训练中。 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5月17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实战练习。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62岁的胡万年,从6岁开始跟随师傅练习中国跤,2016年创办育人跤社,2017年当选中国民族跤委员会委员。胡万年为了给学生们创造训练条件,在自家楼下“就地取材”,带学生们摔起了“广场跤”。胡万年说:“因为条件有限,平时只能带领学生在自家小区的空地上练习,几乎是免费的。但这样的露天环境,让很多学生家长望而却步。”

2020年5月17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家长在场边鼓励孩子。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5月31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们反复练习技术动作。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一名学生家长王荔枝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接触到了中国跤,一下就爱上了这项运动。我们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一直跟随着胡教练训练至今。中国跤带有传统文化底蕴,孩子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获得面对挫折的勇气。”

2020年5月31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家长在临时的跤场旁观看训练。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5月31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蒋泽浩在对抗中不小心受伤。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今年28岁的杨帆,跟随胡先生练习中国跤已有两年的时间。她说:“像我这样练习中国跤的女孩子比较少,平时从事艺术雕刻工作,练习中国跤是为了弥补运动的不足,同时也被传统的跤场文化所吸引。”

2020年5月17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手背上的数学草稿。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2020年9月8日,“跤坛老将”胡万年在北京家中练习中国跤基本功。 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中国式摔跤以我国几千年摔跤运动实践为背景,文明性强,注重跤场礼仪,讲究场上“宁失一跤、不伤一人”,“凭功夫赢人”,场下“点到为止”,规则上“严禁使用致伤、致残、伤害对手的反关节动作”等,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全运会已恢复设置了该项目。

2020年5月17日,北京西三旗公园,学生们在教练的带领下排队训练。中国日报记者 魏晓昊 摄

(魏晓昊)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