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但距“ 还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标还需努力

太湖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但距“ 还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标还需努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08 15: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9月8日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多年来,在流域经济总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万的背景下,流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太湖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连续十二年实现了“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基本目标。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了解到的这则消息,格外振奋人心。

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湖体水质指标稳中趋降,水生态正在向好。2019年,太湖全年水质总体评价为Ⅳ类,较2007年提升两个水质类别。太湖主要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为4.48毫克每升(Ⅲ类),氨氮为0.08毫克每升(Ⅰ类),总磷为0.087毫克每升(Ⅳ类),总氮为1.49毫克每升(Ⅳ类),与2007年相比,太湖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2.2%,氨氮下降79.5%,总氮下降36.6%,但总磷略有升高。与此同时,流域水源地布局不断优化,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入湖河流及河网水质也得到较大改善。

虽然当前太湖治理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有关水利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距离“还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太湖总磷浓度高、蓝藻水华多发频发两个方面。近年来太湖总磷指标始终较高,2019年太湖总磷指标较2007年升高17.6%且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太湖营养过剩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太湖已经形成藻型生境,只要气温、光照风力等外部条件具备,太湖就可能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2017年太湖蓝藻数量和蓝藻水华面积均达到近年来最高值,最大水华面积为1345.9平方公里。

造成这些太湖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专家分析指出,首先是入湖河道污染物浓度不达标。从监测情况看,2015~2019年,22条入湖河道占入湖水资源量的80.9%,通过该22条主要入湖河道入湖的总磷、总氮占径流入湖污染负荷的81.0%和80.8%。2019年,22条入湖河道中仅江苏望虞河、大溪港、梁溪河和大港河,以及浙江夹浦港、合溪新港、苕溪和大钱港等8条河道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均达到《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规定的2020年控制目标。但8条水质达标河道水量仅占全年入湖水量的15.1%,而其余占入湖水量67.2%的14条河道水质尚未达到控制目标。

其次是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不达标。根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科研成果,太湖总磷主要来自径流输入,占比为85%。太湖局根据近年来流域实际,核算提出平水年情况下,为实现太湖水质目标,允许入湖总磷负荷量为611吨每年。但是,根据太湖局对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水量的同步监测数据分析计算求得入太湖污染物总量,结果表明近三年(2017~2019年)总磷入湖污染物总量年均值为1913吨,为太湖局核算的平水年相应纳污能力的3.1倍。随着近年来湖西地区入湖水量的不断增加,尽管入湖河道水质有明显改善,但入湖总磷负荷却不降反升。

三是高强度蓝藻水华会加速磷循环。随着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特别是磷浓度的升高,通常会导致水体中蓝藻在藻类群落中占据优势。同时蓝藻生长可增加底泥磷的释放和有机磷的转化,加快湖体磷循环,增加水体总磷含量。根据太湖局长系列太湖总磷和蓝藻密度监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磷和蓝藻密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因此,蓝藻水华与湖泊总磷循环之间存在反馈机制,即水体中总磷升高有利于蓝藻生长,同时蓝藻水华也能加快湖体磷循环,使得水体总磷浓度进一步升高,两者相互促进,导致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影响太湖水质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入湖河道水质不达标,入湖污染物总量远超太湖纳污能力。解决太湖水质问题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精神,抓住截污控源这个关键,加强流域“减磷控氮”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对此,(太湖局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处处长贾更华)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以“减磷控氮”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根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进流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将面源治理作为流域控磷的重点治理方向。二是建立实施22条主要入湖河道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双考核制度。落实总量控制,分项管理原则,对总磷、总氮等关键性指标的入湖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双控目标分解落实到逐条主要入湖河道。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建立健全响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以确保各项治理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位,引导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入湖量。三是要坚持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切实把节水作为沿江引水的前提,坚决杜绝引水稀释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各相关方严格按照《太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要求实行年度河道外水量分配份额、重要河湖进出水量及调度控制,科学调配流域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改善水环境。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