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张雪松:勇攀技术高峰的“高铁工匠”

2020-09-07 11: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张雪松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1973年出生的他,是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身为高端装备制造设备的“医生”,张雪松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撰写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改进进口工装设备技术缺陷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只是体力付出”的年代,“而是要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的新时代!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载,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都从“跟跑”完成“领跑”,我们中华儿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先锋,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现如今的中国高铁,无论是跨越塞北风区的兰新高铁,还是畅行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不管是克服高温高湿的海南高铁,还是翻越岭南山川的沪昆高铁……中国高铁可谓是走过南闯过北,跨过大山大河,抵过冷热寒暑,经历着各种天气、各种环境,一直在路上安全运行着。这正是因为有一批像张雪松一样的中国高铁的“领跑者”。

刚刚参加工作的张雪松穿上蓝色铁路工服,他已经有了这样的高度了:“谁说‘工’字不出头?我把‘工’字变成‘干’字,不就出头了嘛!”此后多年,张雪松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岗位工作。他踏实、刻苦,在工作中敬业、专注,努力把手中的事情干到极致,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上夺得4个“钳工状元”。

“工”字出头就会变成“干”字,真是一语双关!一语道破了中国能够不断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的精神所在,那便是“实干”。古人云“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

曾经,我们在“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张雪松先后排除各类复杂的数控加工设备疑难故障20余次,解决了许多外国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其中2项工装研制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张雪松说:“高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全新体验,我们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正在神州激荡。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工商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对张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就从坚守本分做起,从拧紧每个螺丝钉做起。

作为“高铁工匠”的代表,面对未来,张雪松说:“我们要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本领,制造出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乘坐更舒适、更加经济安全的高速动车组,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用中国高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

中流击水,需全力揖桨,奋勇争先;爬坡过坎,需负重前行,锲而不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还需要以“绣花功夫”的实干与耐心、“日夜兼程”的紧迫与担当,以“工匠精神”润透到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点燃奋斗的激情,奋楫扬帆、坚定前行,使严谨的制造力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国向着制造业强国之梦、向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勇向前!(任晓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