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年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福建来到宁夏,他们把贫困地区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把这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用一代人把这里改天换地,创造了中国特色对口扶贫的奇迹。
情若海深,功高齐天。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以来,福建共派驻11批183名援宁干部到宁夏挂职帮扶。更迭的是身影与面孔,不变的是责任和情怀。一批批挂职干部接力扶贫,使两省区跨越3000公里的心手相连从未间断,并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
讲述这一段跨越了24年的帮扶接力,一定绕不开“闽宁友好使者”林月婵。
1996年5月,中央确定9个东部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牵出了福建与宁夏的缘分。同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正式建立。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正是时任福建省脱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宁夏有多少贫困县?”“扶贫协作怎么做?”一个个问题摆在林月婵的面前,等待着填写答案。肩负着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如何具体落实闽宁协作的任务,1997年2月,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
“使者”来了,一来就是一生牵绊。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期间,林月婵先后40多次赴宁,每次一下飞机就直奔山区,走村串户调研摸底,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那里工作的福建援宁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而每次调研提交给福建省委省政府的一手资料,也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设”“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有顶层设计,更要有一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去落实。实践证明,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是助力宁夏脱贫攻坚的一股强大力量。有的干部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却毅然申请来宁夏挂职;有的干部自己来挂职,还把妻子带来支教,孩子转学在固原上学;有的干部挂职结束回到福建后,依然心系宁夏,为闽宁协作奔走。
1999年初,作为第二批援宁工作队的领队,马国林奔走于宁夏南部山区8县,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我曾经在闽北挂职多年,有在艰苦地区工作的经历,现在西北需要我这样的人。”马国林说。深知当地百姓对“水”的渴望,马国林请来技术人员,奋战80天,在“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解决了5个乡数万农户长期无法解决的吃水困难。出水那天,甘城乡的农民含着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一个老人紧紧抓住马国林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你这样的好干部。”
第六批、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林家枢是第一位在宁夏连续挂职两批的干部。4年间,他走遍了盐池县全县所有乡镇与县直所有单位,也走访了每一家边远农村的贫困户。挂职期间,他不但积极为帮扶项目奔走牵线,个人还对口帮扶盐池县青山乡面临失学的女娃侯晓梅。当完成挂职任务离开盐池县时,他将自己的3000元工资交给办公室工作人员,嘱托他们将这笔钱交到侯晓梅手里。
2014年,第九批援宁挂职干部张延能第一次踏上宁夏土地,挂职彭阳县县长助理。此后的2年,他跑遍了彭阳的每一个乡村,下乡调研、招商引资、对口帮扶协调……岁月流转,初心不变。2018年8月,作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的成员,已任漳州台商投资区副书记的张延能再到宁夏,挂职永宁县委常委兼闽宁镇党委副书记。“如果说第一次来宁夏我主要是在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工作,那么现在,我关注的则是移民脱贫后怎么致富奔小康的问题。”张延能说,第二次进宁夏,自己更像是“回家”。
2016年11月,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之一的李仲福赴固原市原州区挂职。时隔一年,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支教,携着他们年仅10岁的儿子,追随李仲福的脚步,举家迁到固原,一同在西海固地区书写属于这个小家庭的“减贫故事”,成为流传在当地的一段佳话。宁夏两年间,他先后招商引资20多个项目,推动在福州设立六盘山特产专卖店,为宁夏好物找寻市场出路。如今,已经离开宁夏,回到福建省的李仲福,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到六盘山特产馆看看,“宁货闽卖”消费扶贫成为他与宁夏扯不断的连线。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每个福建挂职干部的情怀。在时代楷模的颁奖典礼,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动之以情:“从福建到宁夏,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宁夏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第11批援宁工作队,接过了前辈交给我们的援宁工作接力棒,我们将接力攀登,用水滴石穿的韧性,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我们的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李徽)
(李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