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时期的平凡故事】父与子:一片赤诚 两地守护

他叫刘朝万,79岁,40年党龄,退休后,回到镇巴县黎坝乡的山村老宅,种一点庄稼蔬菜,过着清淡恬静的生活。

【战疫时期的平凡故事】父与子:一片赤诚 两地守护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8-28 20:0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8-28 20: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他叫刘朝万,79岁,40年党龄,退休后,回到镇巴县黎坝乡的山村老宅,种一点庄稼蔬菜,过着清淡恬静的生活。

他叫刘玺,刘朝万的幺儿子,42岁,生活在北方城市西安,在一个叫浐灞的开发区上班,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

儿子在城市上班,但也不经常回去,老人住在农村,也并不想去城市里住,城市与农村,隔着不同的生活节奏,不同的酸甜苦乐家长里短。

直到今年春节,一场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让两代党员在党旗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干着一件事情。

“有任务就别回来!”

快到春节时候,刘玺早早地给车做了保养,洗了车,买了年货和礼品,准备着过年回一趟老家,陪老父亲呆上几天。

刘朝万也很忙,今年他没有养猪,却是早早地买了半扇猪肉,拾掇起开始熏腊肉,闲暇时候,就盯着菜地里两只大红冠子金黄羽毛的大公鸡,嘴里啪嗒几口烟,盘算着儿子的归程。

放假前一天,老人边看着新闻联播,就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看这形势,我们估计不放假,得有任务呢!”儿子小声的说。

“又是个肺炎病毒,你们要当心啊!有任务,就,就别回来了!”老人的声音有些低沉。

“我们都有任务了!”

果然,伴随武汉疫情的严峻,西安,一个扼守南北的大都市,吹响了防疫抗疫的集结号。

1月25日,刘玺迅速归队上班,跟随单位的疫情防控组,奔赴在辖区的街头,发放宣传品,收集防控摸排信息,随即配合公安、执法人员,深入社区,开展敲门入户的摸排行动。“大都是重点疫区回来的,敲开门,很多人都没有戴口罩,看起来还是有点危险!”

2月2日,辖区出现了首例确诊患者,楼栋立刻就要隔离,刘玺带着几个党员,向组织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驻扎在隔离楼边,“第一次接触确诊患者,还是个重症,虽然有防护服,但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可是,任务就在肩上,他每天都要组织给送菜、量体温、消杀、处理一栋楼里的家长里短,守护城市这一方安宁。

2月3日,刘朝万也接到了任务,乡里把重点疫区打工回乡的沟上坎下18户村民,编成了重点防控人群组,他们人手不够,刘朝万主动承担起了18户防控组的工作,老人胳臂有伤,但每天坚持翻山越岭,走10多里山路,为18户村民测体温,讲政策,安抚他们情绪,家里多余的腊肉,有时也跟村民们一起分享些。

“我现在是临时党支部书记,守着隔离楼呢!”儿子说。

“我是沟上坎下的党员防控组长,量体温!”老人不甘示弱。

“读信的时光,总是很温馨…”

刘朝万一有时间,就翻出儿子邮回来的相册,里面夹着几封信,儿子用毛笔写的信,字迹泛黄,那是老人经常抚摸翻读的结果。

2月10日,老人收到儿子寄来的包裹,除了一本专门交代要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却没有儿子的信,只有一大包口罩,不同款式不同样子的口罩。儿子在一线没有休假,单位发了三次口罩,除了留几个给家里用,给姐妹们匀了几个,然后就全都寄回去了,他知道老父亲的性格,这些口罩一定不会留在这个倔老头自己手上。

“管他的,让谁多戴个口罩,就多一分安全!”儿子想。

“我还是希望他给我写个信!”老人心里想,口罩寄回来,很快就给了那些没有一点防护的返乡村民,“看着他们拿几张卫生纸捂嘴巴,我那里还舍得留。”

“我很久没有摸毛笔了!”儿子在电话里这样说,“今天我们在帐篷里,给一个重症患者写信,我们鼓励她,早日康复!”

“那可要认真一点啊,别伤了人家的自尊心,多问问人家的需求,能满足就尽量满足!”老人有些担忧地说。

“我们准备给隔离楼里的居民们送元宵!”儿子受到了鼓舞,高兴的说。

“好啊!”老人也很高心,他望了一眼自己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元宵,“这个元宵节,我就多吃一点,把你们的都吃了!”

“那首歌,我们都喜欢唱!”

城市里,社区,刘玺带着临时党支部5名先锋党员,没日没夜守了一栋隔离楼,守了14天。

刘朝万提心吊胆等了14天,在很远的乡村,一张老桌子旁。

刘玺不敢告诉自己的父亲,在这期间,自己多次接到的“敲门摸排”任务,接送重型患者,给隔离楼送东西,疏导小区居民,站岗测量体温……他害怕老人担心。

直到有一天,2月16日,在平安的守护之中,隔离楼终于解封了,儿子发来了一段视频,人们一起唱歌的视频,楼上的人舞着小红旗,楼下的人挥舞着大党旗,儿子与他们,一起在唱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刘朝万跟着歌声,也轻轻的唱起来,唱着唱着,眼角就湿润了。

已是3月了,山里面的树绿了,枝头也慢慢的绽放花骨朵,镇巴县也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刘朝万守护的那些村民,很多已经启程,开始复工返城了。

深夜,刘玺守着值班室电话,耐心地为城市里社区居民讲解开工复工的政策。

“我现在从南阳回来上班,不知道会不会被遣返!”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声音怯怯的问。

“不用担心,我们现在实行一码通管理!”他耐心安慰着。

美丽西安的街灯闪亮,更多的霓虹亮了起来,城市又恢复了繁华,相信明天,这个城市会更加的绚烂。

在一个个城市的角落,在一个个遥远的小山村,基层工作者,基层的党员们,没有辉煌的事迹,没有耀眼的聚焦,只是用自己先锋党员的职责,默默守护着一方的平安。

(王亚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