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列入广清结合试验片区后,《清远日报》连续刊登多篇文章阐述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笔者认为,清远要为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示范引路,关键要在“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方面拿出创新举措,采用先进生产方式、组织形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城市产业、消费、要素向农村流动的体系,推动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仅靠政府的有限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其中,产业联盟作为促进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必备纽带,理应发挥关键作用,切实推动试验片区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以集群推动扩面,确保各企业之间实现“1+1>2”的效果。
构建产业联盟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产业是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基础,构建产业联盟的核心要义在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群众在产业快速发展中持续受益。当前,清远现代农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一方面,清远区位优势明显,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承担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任务,发展现代优质农业前景可期;另一方面,清远市相对珠三角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2%,群众增收仍有强烈需求。面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补短板、锻长板,积极招引产业联盟,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把各类零散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积极招引各行业的优秀企业联合开发,实现强强联合,产生集群效应,更好地把清远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释放出来,推动清远农业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产业联盟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当地优势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市场的深刻把握。构建产业联盟必须立足清远本地实际,聚焦“清远所能、湾区所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进相关联企业集群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配套、辐射功能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目前,清远已有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但以清远广阔的地域、优越的生态资源而论,仅有这些产业园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抓住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契机,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国字号”“粤字号”的现代农业“产业航母”,创建一批叫得响的区域公共品牌,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全链贯通,在产业落地的同时,前瞻性构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这方面,清远南部地区要先行先试,北部地区亦大有可为。比如连阳地区,是粤北生态屏障,也是传统的南药种养加工基地。近期,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全省中医药大会上提出,要“在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南药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和中医药康养基地”。连阳地区可以因势利导,把“药园子”和“菜园子”结合起来,以产业联盟的形式,依托金融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等不同市场主体,创新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中医院+康养基地”“名药+名医+名店”等多种模式,下大力开展种源保护、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业态融合,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升级。
构建产业联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产业联盟的形式联船出海,对政府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守夜人”,政府应当加强规划引导,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能落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突出重点、科学决策,有序投向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坚持“放管服”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努力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要善于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产业联盟推进初期,可以积极探索引入股权基金、成立政府性投资基金等做法,积极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同时,产业联盟自身也要发挥“联”的优势,积极成立联盟理事会等组织架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信息互通共享,既要发挥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纽带的作用,也要注重协调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产、供、销联合,确保承载改革任务的具体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杜晓腾(作者系中国政府创新与管理研究中心华南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