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绘】他们的学生,在3127公里外的大山中

在3127公里外的大山中,这几年陆续有数百位大连教师奋斗在一线讲台上,从村小到高中,从职教到特教,他们努力克服着气候和饮食的不习惯,在他们身后,有一位温暖的老大哥郭卫。

【扶贫故事绘】他们的学生,在3127公里外的大山中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8-15 16: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3127公里外的大山中,这几年陆续有数百位大连教师奋斗在一线讲台上,从村小到高中,从职教到特教,他们努力克服着气候和饮食的不习惯,在他们身后,有一位温暖的老大哥郭卫。

2017年5月,大连市教育局郭卫挂职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三年来,他积极落实大连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方针,走访调研了六盘水当地130多所学校和幼儿园,较好地完成两地协作任务。

两市教育协作形成“行政联动、业务联结、区校联通”的新局面,需要事无巨细的沟通、协调与推动,郭卫正是这个协调人和链接点。郭卫给自己定下规矩:“四必到”——涉及到两地教育协作的项目必到场,了解情况,摸清底数,助推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相关人员来六盘水视察调研走访必到场,做好对接和牵线工作,让来访领导迅速了解两地教育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可协作点,以尽快达成共识,协同推进;凡是市县两级教育部门选派到凉都支教的老师,要必到场,见到每一个人,给他们带去组织的关怀和家乡人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凡是支教老师遇到困难和难题必到场,以了解情况,做好衔接,尽快处置,让他们找到依靠,安心工作。

2018年6月,中共六盘水市委组织部授予郭卫全市扶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11月,他又获评贵州省扶贫攻坚先进个人。像郭卫这样,奋战在六盘水的教育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坚守、自己的规矩以及难忘的故事。

潘永久、屈宁:通过教育来改变一群孩子,他们是幸福的人

在大连教育圈,潘永久是一位知名的教育人,在24中工作期间所带的毕业班2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在大连市信息高中担任副校长的他,主动报名参加六盘水的支教工作。

潘永久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潘永久和8中卢彦校长带领教学委员会深入课堂为老师诊课。

2018年8月,50岁的潘永久带领团队来到了六盘水,承担起大连高中支教团队“大连班”的任务。与潘永久一起到达六盘水的,是整整一个旅行箱的资料。大连支教团队来到六盘水以后,潘永久带领团队主动跟校方沟通,调研学情、教情、校情,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结合两地协议内涵和校方实际,制定了“一种示范、三个引领、四项参谋”“一个确保,二项带动”两年工作方案,以“植入”的理念开展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较容易的事儿”,潘永久说,帮扶工作千头万绪,时间只有一年,先从小事儿做起。第一件“小事儿”是要求整个支教团队面对建档立卡的学生要精准辅导,第二件“小事儿”是到贫困生家里去“家访”,第三件“小事儿”是在“大连班”实行“全导师制”……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儿”,“大连班”的学生开始了神奇的变化——自信了,学习兴趣增浓了,成绩提高了。

六盘水8中校长卢彦说:“大连班在课堂教学、自习纪律、升旗仪式、大课间操、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方面,都成为了全校学习的标杆。在8中,已经刮起大连风,全校都在向潘永久副校长和大连团队学习。”六盘水市教育局局长黄初俊说:“潘永久校长来到这里,肯付出,做实事,有办法,效果好,他带领团队有利地推动了六盘水的教育发展。”

潘永久帮助六盘水8中与大连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学校,邀请大连多所名校教师团队来8中讲学。潘永久率领团队承担了六盘水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的高考备考复习研讨会的全部主讲任务。团队在全市做了30多场经验报告,上了十几节全市示范课,有力地推动了六盘水市教育教学,大连经验在乌蒙大地开花结果。潘永久本人受多所学校邀请,从“高考备考学校策略”“高考备考的课堂教学”“高考备考中的学生”“高考备考中的教师”四个板块,讲授他多年亲临一线的高考备考经验,许多校长表示,在全国各地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这是一场最实用的报告。2019年6月19日,在首届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会上,潘永久作为典型代表大连高中支教团队作经验交流,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向大连学习做法。2019年12月15日,在贵州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对口帮扶学术研讨会上,潘永久代表大连高中支教团队作学术交流,大连高中执教团队的做法得到一致的认可。

潘永久听课、诊科、介绍经验、起草教育教学规划等,每天工作到深夜,周末从不休息,错过饭点吃方便面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他连续几个月胃痛和腹泻。2019年7月,本来是原定一年的支教生活归家的日期,受到当地教育部门一次次诚挚地挽留,他没有犹豫,回大连做了一个手术后,很快就再一次出发了,更温暖的是,这一次他的爱人屈宁老师也陪他一起去支教。屈宁在大连市中山区公共文化和教育服务中心工作,这次支教被分配到六盘水市水城县教育局工作,她遍访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充分了解他们所需及教育教学现状,及时反馈给大连对口帮扶学校,使大连对口帮扶学校尽其所能,大大提高了帮扶的效率。

屈宁代表大连中山区教育局访扶贫点校,和山里的孩子在一起。

潘永久说,大山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贫穷限制了孩子们的理想,教育落后限制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成长,教育的核心是改变人,来到大山里,通过教育来改变一群孩子,他们是幸福的一群人!在贵州期间,潘永久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水城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大连市2019担当好作为记功奖励,他带领的团队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申丽萍、王绍勇:支教团队里的夫妻档

2019年8月下旬的一个周末,申丽萍从她支教的贵州省六盘水出发,到南京送刚考入大学的女儿。“这次算个短暂的‘出差’,班里还有60多个孩子等我回去呢,‘妈妈’总得买点纪念品吧。”申丽萍背了十多斤重的特产回去了。晚课前,她领着班里的孩子们开了一个特殊的茶话会,每个人都分了一些特产,孩子们边开心地吃着,边好奇地听老师讲着南京的见闻,眼神里添了更多走出去的期待。

女儿考入大学后,分别来自大连24中和大连48中的王绍勇和申丽萍夫妻俩响应大连市教育局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他们一起入选了第二期大连到六盘水的支教团队,分别在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和六盘水市第八中学承担“大连班”高三的数学教学任务,王绍勇还担任了“大连班”的班主任。“国家为贵州山区修好了一条条通向山外的道路,我们很想帮助山里的孩子打开通往山外的心路。”他们说。

申丽萍在班会上发言。

刚来时,老师们需要克服气候和饮食等不适。王绍勇和申丽萍居住在一栋上世纪80年代的公寓,他们不知道当地老鼠多,在开窗通风时放进来不少老鼠,半夜回来要先和它们“战斗”一番。冬季由于没有取暖设备,屋里屋外一样的温度,王绍勇笑称只有靠体温取暖。当地人爱吃辣,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得把菜事先在水里涮涮,王绍勇一吃辣的就满脑门的汗。申丽萍说,和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相比,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而喜欢苦中作乐的王绍勇说,他们一点也不后悔来这里支教,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教育经历和人生体验,他反而更加佩服在这里扎根工作的人,也觉得这里的孩子更加不容易,有的甚至从小学三年级就一直住校生活。

去年11月,王绍勇听说学校放假下乡扶贫,提出要和学校领导一起去自乐村。贫困户杨得兵一家过去就在牛棚里睡觉,后来,当地政府出钱给盖了房子。王绍勇带去自己掏钱买的过冬衣物,与杨得兵聊生产、拉家常,提醒他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学得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不亲自去了解,真的很难想象他们的贫困程度!只有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增长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自立自强,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王绍勇跟随学校领导走访当地贫困户。

王绍勇在市教研活动上发言。

去年12月,王绍勇班里一个学生患了过敏性荨麻疹,他了解这种病的危害性,如果病情引起喉头水肿,很可能十几分钟人就没了。他立刻带学生去医院,因为服抗过敏药的效果不好,医生建议住院,学生的父母均在外打工,他们得知后不认为需要住院,王绍勇一听急了,好一顿劝说家长,学生住进医院后,他还先垫付了3000元的住院金。后来学生康复了,家长很感谢他,把钱还给了他。支教这半年多来,王绍勇几乎把医院的各个科室都转了一个遍。孩子们深刻感受到这个来自大连的新班主任的关爱,因此多了信任和依赖,常常主动谈起自己和家里的情况。

班里的一个小女生告诉申丽萍,他们村子有500多人,但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如果她考上大学,就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帮她实现上大学的梦想,那我们的工作该有多大的价值啊!”申丽萍对这个小女生格外照顾,小女生的进步也很大,大家都说她一定能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申丽萍整合复习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了两本厚厚的练习册,并将它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变成电子文档,毫无保留地送给了8中的青年教师们。“我们来这里支教,不是就为了帮助现在这批学生,更是为了帮扶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让教育扶持成果延续下去。”一年下来,青年教师成长速度明显加快,大连老师已成为他们的偶像。

(曲琦 杨璐)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