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看长岛”——绿色铺就新生活底色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08-10 10:19
2020-08-10 10: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年迅速启动、两年发力攻坚、三年全面完成”,长岛生态修复和全域环境治理,既是使命担当,更是历史机遇。2018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2019年1月7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标志着长岛的保护发展正式按照综合试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推进。

怎样回应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海岛发展与保护之间怎样平衡?绿色、生态、发展无疑是解开这两个问题的关键词。三年来, 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山东地矿一队”)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第一时间组织精兵强将,深入实地调研,制定“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系统修复方案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助力当地打响生态保卫战。如今,长岛生态环境明显恢复,绿色动能加快生成,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格局逐渐清晰,一幅碧海青山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山东地矿一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山水林海城”生态地质服务的“长岛答卷”。

生态修复补短板

长岛是山东省原唯一的海岛县,又称“庙岛群岛”。151个岛屿南北纵列于渤海海峡,呈线状分布,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根蓝线串联起来。近年来,长岛独特的海岛地质地貌,因受海蚀及风化作用,加之人类活动因素,山体破损现象严重,存在多处崩塌、滑坡和少量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长岛山水林海岸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极为迫切。

360截图20200807171136937.jpg

长岛孙家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治理前后效果对比

2019年,山东地矿一队承接了长岛综合试验区庙岛西海岸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治理区分别位于庙岛村西和山前村北,总面积共约4000平方米。

6月以来,拥有十几年施工经验的项目负责人王峰一直在负责庙岛村的破损山体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修复工作。“这一段山体正好在路边,威胁到了村里正常的通行,尤其是山前村北的岩壁比较陡峭,下雨容易发生泥石流事故,我们要赶在雨季前抓紧完成修复和治理工作。”

与陆地施工不同,长岛远离陆地、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按照工期倒排,庙岛村修复要在今年10月底完成。“庙岛码头很浅,一个月运输船仅能停泊10次左右,物料运输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但越是困难,越要克服困难、迎头赶上。”王峰感慨,对于长岛百姓而言,治理后消除灾害、山体复绿,老百姓也会端起生态的金饭碗。

360截图20200807171142441.jpg

王峰在项目现场查看植被和土壤情况

努力打造“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基地,提升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近三年来,山东地矿一大队先后完成了长岛县南长山镇老鱼寨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南长山镇王沟村北嘴山地质环境治理、南长山街道办事处孙家村西废弃采坑地质环境治理等十几个生态修复项目,共计完成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面积约103241平方米。

360截图20200807171147593.jpg

南长山镇王沟村北嘴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360截图20200807171152368.jpg

南长山镇老渔寨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专职副书记李俊杰表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重点任务。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不断厚植长岛生态优势。我们要持续用力保护好生态修复的成果,让老百姓真正从内心感觉到生活在长岛就是幸福。”

诗意栖居谋布局

生态修复,是人与自然合笔写就的一首诗。山东地矿一队细中求精、谋篇布局,着力在长岛山水林海城生态修复工程中打造优良生态的海岛样板。

“以‘海’为例,长岛有300万亩的可养殖海域,要想把当地的地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需要进行三维地质勘查。我们将积极发挥我们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几十年丰富的地质勘探经验,及时为当地出具海底地质地貌勘查报告和3D效果图,为海洋牧场建设和生态渔业发展提供本底资料。”山东地矿一队党委书记、院长常洪华是长岛三年生态修复工程的推动者、实施者和见证者,驻足身后的长岛区域图,围绕长岛“三区三岛”的目标定位,常洪华有感而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岛山水林海城生态修复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更是一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常洪华表示,结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新规划,山东地矿一队将全力以赴谱写“山水林海城”生态地质服务的新篇章。

360截图20200807171204797.jpg

  山东地矿一队党委书记、院长常洪华到庙岛项目现场指导工作

全景式策划、全员性参与、全要素保障,让生态绿色始终留在长岛。对位于南五岛地区的九丈崖崩塌危岩体和乐园英山边坡滑塌体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总体治理采取危岩体清理、锚(喷)固、清坡排险、护坡绿化等措施。特别是针对长岛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总体保护项目,山东地矿一队对望夫礁景区内及其周边地质遗迹实施保护工程,采用科学的绿化设计方案,多样化手段实施区内景观恢复,实现了地质遗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交融和谐,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三年时间,山东地矿一队陆续摸清长岛地下可施工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情况及各类地下管道管线的空间位置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城市三维地质模型,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且详实的基础数据。一座生态绿岛盎然成型,绿水青山中蕴藏着人民生活的福祉,更让诗意栖居在了这座“城”。

蕴含发展新动能

长岛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连接带,东临韩国、日本,总人口约4万人,201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4.4亿元。如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用生态发展优势构建新动能?三年来,长岛综合试验区持续保护修复生态,通过拆除风机、近海养殖腾退、裸露山体修复、生活垃圾分类等措施,积极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样板。同时,自古以来“靠海吃饭”的长岛居民,主动放下旧饭碗,端起新饭碗,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长岛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板块。长岛完成从“渔村”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支长期服务长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队伍,山东地矿一队积极投身长岛生态新城建设,助力地方先后打出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组合拳,在助推发展当地旅游、渔业经济上就做好绿色生态这篇大文章上主动出谋划策、探索经验。目前山东地矿一队正在建设长岛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进而为全域生态系统监测奠定基础,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为长岛生态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地矿方案、贡献了充盈的地矿智慧。

长岛生态之变,是发展理念之变,更是治理水平之变。常洪华表示,长岛在旅游、文化、康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保持这些资源的长期优势,必须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好绿水青山这篇关乎长岛未来的大文章,逐步让长岛形成以山青、水碧、天蓝、地绿、气新的生态发展新格局。服务长岛、助力长岛是山东地矿一队的责任和使命所然,未来,一队将坚持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职能定位,持续在生态治理修复、地下空间利用、海岛岸线保护、景观培植再造、灾害应急救援,甚至产业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破题等领域为长岛提供全地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技术服务,在助力当地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年看长岛,三年还一座新长岛!经过三年的发展,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相比刚出生时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生态景观稳步提升、岸带形象风景怡人,长岛综合试验区离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的这一目标越来越近。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长岛任重道远。参与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更需要敢领改革之气、敢领风气之先。山东地矿一队在助力长岛构筑美好生态、诗意栖居的新动能道路上,将不断镌刻下新的历程。(董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