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莼菜基地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重庆市唯一一个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幅员301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街道)、242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54.86万人,常住人口37.80万人,有土家族、汉族、苗族、独龙族等29个民族,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9.3%。石柱县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小康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中国康养美食之乡”等称号。
石柱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涛介绍,全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县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229户62391人脱贫,剩余未脱贫人口340户8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0.23%,2019年4月顺利退出国贫县行列,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19年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3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288元、14232元,分别增长8.3%、10.8%。
在脱贫攻坚中,石柱县综合采取发展产业、引导就业、兜底保障等措施,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48元增加到10326元,年均增长31.3%,经营净收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蒸蒸日上,追求的不再是不愁吃、不愁穿,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据介绍,石柱县聚焦改善道路、住房、饮水、通信、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实施扶贫项目超过6000个,为农村地区引来了幸福水、打通了致富路、扮靓了小村庄,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上学梦、健康梦。
带头发展种植业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我不仅自己要脱贫,还要让乡亲们一起脱贫。”这是重庆石柱县三河镇玉岭村贫困户刘瑞发出的脱贫誓言。
图为返乡致富带头人刘瑞发。 受访者供图
2013年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只能靠妻子打零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后,刘瑞发一家陷入贫困,生活困难。
2016年引进8.7万余株花椒苗,2018年借石柱县农业产业调整的“东风”,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植黄精、吴茱萸、桔梗、黄栀子等作物……如今,刘瑞发的产业有声有色,今年花椒预计可收入10多万元,加上套种的中药材,总的年收入可有20多万元。
刘瑞发告诉记者,借助产业扶贫,不仅自己有了脱贫之路,也为当地村民探索了一条致富之路。
据刘瑞发介绍,除每年获得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外,村民还可通过季节性务工获取每天70元的劳动报酬。截至目前,刘瑞发已带动贫困户14户、一般农户89户增收,为村民提供每年20余万元的务工收入,当地村民的脱贫信心也越来越足。
返乡开办农家乐 乡村旅游热助力脱贫
石柱中益乡第一批返乡开办农家乐的创业者成世芳。 受访者供图
石柱县三河镇中益乡的盐井村,河流蜿蜒,依山傍水,风景怡人。80后姑娘成世芳在政府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的政策下,成了第一批返乡开办农家乐的创业者。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见到老家的发展势头红火,突然迸发了回乡创业的信心。”成世芳说,现在政府在大力支持发展民宿旅游,路也改造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旅游的人自然就多了。
目前,三河镇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一手抓旅游设施配套,一手抓旅游产业统一标准,对接社会扶贫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提供优质的餐饮卫生环境。如今当地125户农民都参与到农家乐的旅游发展中来,通过旅游脱贫致富,持续增收。
从水泥操场到塑胶操场 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改建后的中益乡小学(张琼慧供图)
腰包越来越鼓,农村地区生活、教育等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从水泥操场到塑胶操场,从油墨黑板到磁性白板,从原来受食堂面积限制,学生只能分批次就餐,到全校学生可以同时就餐,在石柱县中益乡小学任教18年的马影翠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精神面貌方面发生的改变。
“各方面条件改善后,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如果有领导或爱心人士来校,有些学生会闪避,比较害羞,现在则会很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孩子们精神面貌改变很大,变得非常积极,学习兴趣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