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持续修缮巴里坤清代“汉满”两城

来源:新华网
2020-07-14 11: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4日电(记者张晓龙)东天山脚下,大草原之上,两座清代军城伫立在丝绸之路北道咽喉之地已有200多年。这是新疆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清代“汉满”两城。

据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物局介绍,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成立文化遗产抢救机构修缮“汉满”两城。2014年至今,仅县财政投入修缮保护方面资金已达3000万元。

负责“汉满”两城保护工作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蒋晓亮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准噶尔贵族分裂割据势力进行长达近70年的斗争,巴里坤一直是清军前线指挥中心和后勤供应基地,“汉满”两城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东北部。资料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西路军2.56万余人,进驻巴里坤平叛。雍正九年(1731年),岳钟琪率军修筑绿营兵城(汉城)。汉城原有城门4座,城墙上有城垛3600个。墙外炮台12座、马面12座,四周挖有护城河。

巴里坤满城又称会宁城,位于汉城以东500米处。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修筑满城,并调来满营旗兵2000余名到此携眷永驻。满城城墙为长方形,东西长1306米,南北宽501米,墙高7米。城墙四角有角楼,墙外设炮台。

蒋晓亮说,巴里坤“汉满”两城与伊犁惠远城、乌鲁木齐巩宁城、奇台孚远城并称为北疆四大军城。遗憾的是,“汉满”两城内许多民居、府衙、会馆并未留存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是生土筑成的古城墙。

过去5年,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财政资金,对1800多米出现裂隙甚至坍塌的古城墙进行维修加固。为尽可能恢复古城原貌,县政府还出资复建了得胜门、威畅门、宣泽门、光被门等多座城楼,并对县城新建建筑高度和颜色进行统一规划,使之与古建筑互相协调。

今天,土黄色古城墙仍环绕着县城主城区,成为巴里坤人文旅游的招牌。城墙外围,政府修建了停车场、充电桩和干净敞亮的厕所。城墙内,8座清代粮仓放满古代农具,成为历史陈列馆。复建的松峰书院,摆放着桌椅的教室可供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修缮保护的地藏寺、仙姑庙,屋檐上翘、瓦头扬起,是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2019年10月,巴里坤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晓亮说,“‘汉满’两城不仅见证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更见证中国人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