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发布了一份纲领性经济发展文件,万字长文,力挺“西部大开发”,要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时隔20年,“西部大开发”,这个原本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词语,重新登顶热搜。
文件专门提及,要支持贵州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摄
一年前,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面世。根据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铁海连运的形式,打通西部腹地城市群与国际海运网络的连接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
可以预期的是,在西部大开发2.0时代,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抓手,西部城市群即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拐点。
规划中,三条主通道,其中两条途经贵州,贵州由此跃升为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风口到来之前,贵州,已经准备了很久。
高速公路已成为“多彩贵州第一景”。图为2018年9月30日通车的罗甸至望谟高速公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闵捷 摄
“要想富,先修路”,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同期,贵州人依旧没忘记这句朴素的宣传语。
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率先建成西部第一条高铁,一年前,贵州又抢先挂牌成立了陆海新通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如果说,高铁帮助贵州实现了人才的高效流通,陆海新通道则是打通了贵州实体经济的任督二脉。
高铁的建成不仅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也吸引了人才,带动了经济。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摄
人流和物流双双升级,喊出“陆港复兴”的口号,贵州自有底气。
口号喊得响,贵州的动作也很快。规划发布不到半年,贵州就正式开行了“黔新欧”班列班车。贵州首个铁路口岸——贵阳改貌铁路口岸,也即将竣工验收。
从“一带一路”的边缘城市转身为主通道上的核心,和西部大开发1.0时代相比,这一次,贵州要瞄准的是全球市场里更大的舞台,依托陆海新通道深度参与国际化产业分工。
对普通贵州人而言,这一切带来的最实际的礼包,应该是自家的“货”更好卖了。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玛瑙樱桃的市场极好,还可以同时发展林下养蜂。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摄
仅以水果为例,2016年9月,修文的农民种的猕猴桃才拿下贵州水果出口第一单。三年之后,俄罗斯朋友能吃上黔南荔波产的蜜柚,迪拜的土豪桌上的金秋梨则来自黔东南黄平。
来自贵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高达13.9%。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杜鹃村,村民们正专心制作的葫芦摆件将销往全国各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航 摄
还有更多冷门的“贵州制造”在全球热销——全国近三成吉他出口来自正安;平坝每年200多万套马桶盖畅销欧美……
在持续走高的需求之下,抱上陆海新通道的大腿,贵州更高效地参与全球化的市场蛋糕争夺战,黔货“出山入海”的道路才算真正通畅。
回望20年前,名扬海内外的“老干妈”还只是陶华碧的小餐馆里用来拌凉粉佐餐的辣椒酱,贵州则是名副其实“三不沿”的西部腹地。
20年后,以老干妈为代表的“黔货”声名日隆,又有“西南高铁枢纽”和“陆海新通道枢纽”双双光环加持,再次置身新的历史机遇的十字路口,“陆港复兴”贵州准备好了!(麦田 申欣)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供稿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