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 | 一张明信片的启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5-09 0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好几位同事说,若非你下夜班发现那张意大利博洛尼亚寄来的祝福“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明信片,这个故事估计就石沉大海了。

他们都觉得那几句走了三个多月的话读来着实暖心。

这些高度相似的评价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特殊时期,人们是多么渴望被爱与理解啊。
看着那张已经有些泛黄卷边的明信片,我不知道它在这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的旅行中经历过怎样的颠簸和曲折才来到我的手中。将近100天的超长行程本身就说明了疫情带给世界的影响何其严重。

上面每个字母都是大写的,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下来的,短短几句话有历史回顾,也有现实写照,有意式幽默,也有紧迫的忧愁。特别是想到它是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寄出的,就更加显得它的分量。

在国际舆论战中与污名化中国搏斗了几个月之久,当我读完这封以“Dear China People”(亲爱的中国人民)这样的称谓开头的短信之后,心底涌上的暖意在时刻在提醒我,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爱具有任何狭隘地政治把戏都无法征服地桀骜魅力。

想到自二月份以来意大利及欧洲疫情之严重,我和我的同事们又不禁担心起这位素昧平生的博洛尼亚市民和他的同胞。这种担心表面上是对被给予爱的回馈,是一种向善人性的本能使然。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张硬纸片之所以具有的感召力,除了疫情的大背景,还在于手写与邮寄本身所蕴含的纯洁、期待、想象与牵挂的符号内涵。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在渴望纯粹之爱的时代,这样漂洋过海地手书,它所经历的路途坎坷,它所被赋予的人性期许,都融为信本身的一部分。

疫情发展以分秒计,很多人生因此改变。三个月内有多少悲欢离合?时间跨度无疑加深了它的理解纵深。

耍惯手机的手,拿起手书信,就是重新捡起那段“从前慢”的时光—“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习惯了雪亮的荧光屏上“啪啪打脸”、“起底”、“硬怼”、“有何脸面”、“火力全开”之类的硬核表达的眼睛,再次抚摸泛黄的彼此温柔以待的手书时,就是在抚摸语言和心灵应有的默契。好好说话,好好写字,怎么就那么难?

疫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疫情可以检测治理能力,但绝不是比较制度优劣的唯一准绳;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消退之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但可笑的是死亡数字间的国别差距,却始终在被一些人故意放大为高尚或卑鄙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人类有古老的文明,但很多当下的文明并不古老。在一个默默接受“前后浪”的线性发展逻辑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集体意识中,仿佛拥有就是幸福,未来就值得期望,总有一个装得满满的幸福的彼岸在那里等待着人们。

其实,我们首先要安放好的是人性之锚,才会获得内心的安宁。人生有起始,但人生绝

应是一条线上拉扯的木偶。国家和社会,亦是如此。

明信片,顾名思义是明着的信,希望这封谁都可以看到的信在其三个月的路途中给所见者以启迪。

信,裸着,流浪,成为对人群的言说。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